
沿著安龍縣林下食用菌產業核心區中央的一路前行,抬眼只見兩側的山地被一個個白色塑料薄膜包裹的菌棒所覆蓋,三三兩兩的農戶在地里或蹲或坐“侍弄”著一個個菌棒。
“我們主要是來修路,一天干八個小時,收入120元。”核心區大道上,家住安龍縣“蘑菇小鎮”附近的王勇一邊忙活一邊跟記者聊起了他眼中的安龍食用菌。
“沒搞食用菌以前,我們經常出去務工,但經常是活少人多,大家搶著去干活,其實掙不到什么錢。”王勇坦言,得益于安龍縣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縣內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還是食用菌產業的用工需求都大量增加了,像他一樣靠務工為生的人一時間變成了“香餑餑”,不再為無工可務而發愁了。
“其實不光是我們務工的感覺更好找活計了,那些往年只能種莊稼的鄉親們日子也好起來了。”王勇介紹,隨著安龍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戶開始到各個基地從事食用菌的種植和管護工作,“大家不用背井離鄉去打工,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
事實上,在決心發展食用菌產業之初,安龍縣就在如何確保產業發展能夠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下足了功夫。
早在2016年9月,安龍縣便出臺了《安龍縣扶持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堅持“誰帶動、扶持誰”“誰投資、扶持誰”“誰先投、扶持誰”“全鏈條、增業態”等原則,通過投資直補、流動資金補助、菌棒直補的方式,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既強調大企業“頂天立地”,也兼顧小企業“鋪天蓋地”,既招外來企業、也育本土企業,實現了生產能力和帶動貧困戶直接種植能力的“雙提升”。
此外,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安龍縣還進一步完善了“1210”“一包三保”等帶貧益貧的利益聯結機制,將“直接入棚種植農戶數量和貧困戶直接入棚比例達到要求”作為獲得資金和項目的前提條件,確保資金集中、資源集中、要素集中,著力打造“千萬企業”和“千萬鎮辦”,推動在全縣形成“千家萬戶”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安龍縣已完成食用菌種植3.4萬畝,其中高標準大棚食用菌種植2.1萬畝,林下食用菌種植1.3萬畝,直接帶動農戶4506戶19026人參與種植,78430余人次通過入企、入棚、入林務工增加了收入,實現了產業發展與脫貧致富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