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岜秧組村民王豐杰小心翼翼地摘下大棚里的新鮮香菇,笑著說:“今年種了三萬棒菌菇,已采賣三萬余斤,收成不錯!”忙活大半年,收入頗豐的王豐杰打算來年大干一場,擴大規模繼續種好香菇。
安龍縣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菇類全年栽培生長,其中,夏菇生產在國內更是具有明顯優勢。立足這一優勢,全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來培育。龍山鎮依托安龍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平臺,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由政府出資修建大棚、冷庫等配套基礎設施,合作社組織發動農戶抱團發展種植,企業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及后期菌菇收購,通過多方聯動最大限度保障菇農的效益。
“我們的種植大棚是政府免費搭建的,可直接搬進來種植食用菌,技術方面有公司人員、技術人員全程指導,跟蹤服務。”有政府和公司的保駕護航,王豐杰一家承包了6個菌棚,種菇過程中不再擔心在生產環節出現大的損失。
“這個季節天氣涼爽,秋菇的質量越來越好,菇價平穩有賺頭。”據安龍縣興利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峰介紹,目前香菇的生產和市場行情都挺好。
隨著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種植食用菌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看中食用菌發展良好勢頭,越來越多的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來。記者了解到,龍山鎮已在納賴、下壇、北鄉等6個村(居)發展食用菌種植120多萬棒,涉及農戶62戶,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食用菌種植扶貧成效明顯,目前全鎮食用菌產量達到了70萬斤,經濟價值有280萬元,預計今年總的全部收完有150萬斤,產值達到600萬元。”龍山鎮產業辦主任潘應才說。
龍山鎮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僅是安龍縣圍繞食用菌開展產業革命的縮影。2016年開始,安龍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緊緊圍繞“八要素”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按照“政府籌資建設,產權村級所有,農戶租用孵化,企業保底收購,實現四方共贏”的扶貧思路,在資金整合、政策支撐、要素聚集等方面下足功夫,在強化利益聯結上精準發力。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大棚11000余畝,建成菌棒(袋)加工廠5.57萬平方米,建成食用菌生產銷售環節各類車間1.68萬平方米,完成食用菌種植3.4萬畝,直接帶動農戶4500余戶19000余人參與種植,78000余人次入企、入棚、入林務工,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持續“裂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