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白露,秋高氣爽。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肖碧芝正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擺放木耳菌棒。
"到這個年紀也做不了其他重活,每天來基地里幫著做點事,每天有80元的工資,比以前種包谷洋芋掙得更多。"
往年,肖碧芝跟同村的其他鄉親們一樣以種植玉米、洋芋為生,套種黃豆、紅薯,種植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人均年收入微薄。
如今,他們除了在基地務工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土地流轉費也是一筆可觀的費用,基地按照每畝每年7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的土地,每年光是馬腦村示范基地100多畝土地的流轉費用就有7萬多元。
從3月開始破土動工,到5月第一茬木耳采摘,再到目前秋季排棒,馬腦村食用菌基地的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這半年時間里,村民們每天都干得熱火朝天。
這種產業興旺的景象,當地村民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讓村民們更驚喜的是,食用菌基地的發展內容卻不只是食用菌,還涵蓋了深加工和觀光旅游。與種植基地同時啟動建設的還包括智能化菌包加工廠在內的農旅一體化項目,下步建設內容包括種植蓮藕、蓮藕稻田魚、精品水果基地等。
依托一產、壯大二產、催生三產。在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官舟鎮的思路清晰,"野心"不小。官舟鎮副鎮長杜尚會表示,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官舟鎮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把產業發展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充分調動每個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技術熟練的工人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動力。從開工建設至今,馬腦村食用菌(黑木耳)基地已通過現場教學、以工代訓等多種形式,培養了一大批食用菌產業技術工人,使放下鋤頭鐮刀的農民掌握了一技之長,成為發展農業產業的中堅力量。
"食用菌種植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技術操作容易、勞動強度不高、輻射帶動性強。"貴州省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在馬腦村食用菌基地的技術負責人陳瑞奇認為,馬腦村選擇食用菌產業作為致富產業是選對了路。
發展了產業、盤活了資源、壯大了經濟,官舟鎮馬腦村食用菌基地讓農村"沉睡"的資源真正"活"了起來,讓農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
然而,馬腦村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只是銅仁市全力以赴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一個縮影。
銅仁生態環境優越,為各類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天然寶地,全市野生食藥用菌資源十分豐富,僅梵凈山大型真菌種類就有365種124屬41科,可供食用的種類達105種,約占貴州已知食用菌種數的43%,發展食用菌產業有著天然的基礎。
食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是集高效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特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是真正的投資少、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市場廣的產業。據調研數據顯示,食用菌每畝凈產值約2.85萬元,是大棚西紅柿畝凈產值的3.8倍,是玉米純收益的53.8倍,是小麥的67.1倍。
同時,食用菌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帶動能力強,這對于銅仁這種勞動力輸出市來說,是穩定就業和群眾增收的最佳選擇。經測算,發展食用菌每畝需用工70個,按100元/人計,1畝食用菌務工費均在7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銅仁食用菌產業解決了12萬人就業,累計帶動了15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縱觀銅仁食用菌產業發展,占據天時、地利因素,更是現實需要。因此,銅仁把食用菌作為六大主導產業之一來抓,聚焦"八要素",并在今年8月提出了舉全市之力打造優勢特色百億級食用菌產業集群的目標,通過抓基地建設、抓技術服務、抓主體培育、抓利益聯結等舉措,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2019年全市食用菌產業已發展到4.52億棒,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鄉鎮達到118個,食用菌各類經營主體338家。
此外,銅仁在"梵凈仙菇"特色品牌營造上下功夫,將食用菌品牌建設與梵凈山生態文化、長壽文化有機結合,"梵凈仙菇"干品優質食用菌獲得了國家商標局注冊認證,享有"梵凈仙菇·世界珍品"等美譽。已在深圳、上海等5個大中城市簽訂了"梵凈仙菇"品牌區域代理合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出口日韓等國。
同時,銅仁積極探索菌渣綜合循環利用模式,充分利用茶樹、經果林修剪枝條、農作物秸稈、酒糟、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按照"農業廢棄物-食用菌-菌渣利用-種養業"的循環模式,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食用菌綠色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2019年銅仁全市食用菌產量17.9萬噸,產值19.8億元,帶動菌種生產、菌棒加工、運輸、旅游體驗等實現綜合產值36.2億元,實現了裂變式發展,為銅仁打造百億級食用菌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基礎。
小蘑菇,大產業,強了企業,富了農民,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了產業基礎。在分散在銅仁大地上的一個個食用菌基地里,農民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笑容,他們已經在小蘑菇上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