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團中央扶貧隊的一員,隨著工作深入,越來越感受到,盡管產業扶貧意義重大,但沒有哪種模式可以一勞永逸。風險并不因現代科技的介入而消除,但好的技術卻可以增強鄉村產業的活力。日前,扶貧隊的同志應邀前往呂梁市中陽縣交流學習扶貧經驗,當地把黑木耳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型農業產業項目令人印象深刻。
“黑木耳當年生、見效快,一年能收4、5茬;沒有‘水土不服’,‘無縫對接’適應中陽縣溫差大的山地氣候;市場效益好,一斤25元左右,一畝地能產1000斤。”中陽縣黑木耳產業辦負責人李海榮介紹,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脈中部,屬暖溫帶亞干旱區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因此適宜優質黑木耳種植。
產業做起來后,如何保持產業優勢,確保農戶持續增收,是個漫長而艱難的持久戰。為此,該縣在扶持、兜底、保險上做足了繡花功夫。
“前期引導很重要,規劃、補貼、技術指導,把農民‘扶上馬’。”中陽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蟬有介紹,中陽設立專項獎補資金,落實好現有黑木耳菌棚建設、菌棒補貼政策,助推培育一批“土專家”,鼓勵農戶在擴大黑木耳產業規模、菌種研發方面進行積極有效探索。據了解,到2019年,中陽縣已栽植黑木耳282萬棒,采收干木耳29.45萬斤,實現產值近1000萬元,帶動308戶、868名脫貧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初見成效。
中陽縣車鳴峪鄉任家灣村的任保平、張美蓮夫婦就因此與木耳“結緣”。任保平家的3.5畝木耳地緊挨著省道,本來打算用這地皮開個飯店,聽說縣里有支持政策,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試種。沒想到效果顯著。
“去年三畝地總共收了4000斤,這三萬多棒賣了10來萬塊錢。”任保平介紹,每畝地補貼3000元、每根菌棒補貼完“只需要出五毛錢”,補貼下來總共投資3萬左右,“剩下的全是利潤,比種莊稼賺錢多了!”
在任保平家地里,記者看到立著一排排地栽木耳,棒上新扎出的木耳收緊“耳朵”,一旁的滴管設備有序地對準菌棒降溫,“鄉里的技術員每天騎著摩托車來,告訴我們怎么澆水、多會采摘,最近雨多,要防范菌棒‘紅水病’‘青斑’。一看天不對,就要趕緊準備塑料布覆蓋。”任保平說。
在中陽縣車鳴峪鄉農業產業園區,欣欣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任建新正忙著招呼鄉親們采摘第二茬黑木耳。相比于任保平夫婦的“散打隊”,這里的種植與地栽木耳不同,大棚木耳如一串串“珍珠”,從棚頂垂下來,每條線上掛著6棵木耳棒。“一個棚能產2000斤,產量更高、更干凈、更好采摘。我們一共30個智能棚,驗收之后,每個棚補貼兩萬元嘞!”任建新介紹,最忙的時候有六十多個人在這工作。
在“合作社承載帶動、農戶分散經營”生產模式的基礎上,中陽縣瞄準黑木耳產業上游,用“工廠化菌包生產+農戶分散出耳管理”的方式組織生產。當地充分運用生態扶貧成果、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培育建設2萬畝以上食用菌工業原料林,實現黑木耳菌棒自產自供,打通了木耳產業鏈的“內循環”。
據了解,中陽縣今年的黑木耳種植規模預計達1100萬棒。生產規模擴大了,如何繼續完善黑木耳產業供給側的升級?縣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調整春秋木耳種植比例、加快培訓秋耳種植技術、組織編寫《中陽縣黑木耳種植技術指導手冊》、研發木耳粉等精深加工藥食同源產品、開展“中陽山寶”區域公共品牌“中陽黑木耳”地理標識認證等……
中陽縣縣長田安平介紹,縣里正在運用網絡平臺進行網上展示、銷售,設立京東、淘寶“中陽館”,培育黑木耳銷售“大主播”“網紅”,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推動中陽縣黑木耳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同時,利用廢棄菌棒發展雙孢蘑菇和蚯蚓養殖,進一步完善黑木耳產業鏈條,實現二次利用,推動“變廢為寶”,力爭菌棒綜合利用率、廢棄菌棒集中堆放率均達到100%,推動黑木耳產業可持續良性發展。
車鳴峪鄉是中陽發展木耳產業的縮影。今年,中陽縣“多點開花”,以車鳴峪為“龍頭”,在各個鄉鎮發力,目前,除了車鳴峪鄉400萬棒,還涉及枝柯鎮、寧鄉鎮、金羅鎮、下棗林鄉、暖泉鎮、武家莊鎮等,躋身黑木耳“千萬棒”縣域。預計到2025年,中陽縣黑木耳種植規模5000萬棒,產量500萬斤以上,銷售收入1.5億元左右。
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說:“中陽將繼續完善補貼政策,從生產環節向科研、標準化技術制定、品牌市場信息化建設做傾斜。進一步完善木耳產業的科技投入、生產體系、循環農業等10個專項精準發力,把小木耳做成大產業,為鄉村振興交出中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