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貞豐縣者相鎮依托良好自然資源優勢,引進專業食用菌企業打造蘑菇小鎮,通過建設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區,建立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
蘑菇小鎮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區位于者相鎮平橋村。據介紹,由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建設,規劃占地面積2400畝,項目總投資18億元。園區建設集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和研發等為一體,構建食用菌全產業鏈,目前已是全省已建成的最大的珍稀菇生產基地。
該園區以食用菌產業為核心支撐,規劃、整合目前食用菌行業最先進的生產模式,致力于珍稀食用菌的源頭開發,目前,已研發出紅托竹蓀、黑皮雞樅、冬蓀、牛肝菌等12個高端品種的液體菌種。
1月20日,白霧籠罩貞豐縣者相鎮中國珍稀菇產業園,白霧下,產業園內的大棚若隱若現,而在智能化控溫的愛爾蘭大棚內,紅托竹蓀長勢喜人,工人們正熟練的采摘著,摘帽、去托、擦凈、裝籃。
者相鎮納孔村的林國鳳已經在園區上班一年多,她說:“我是納孔村的,因為要在家里帶小孩,也出不去,現在在這邊上班,一天80元,一個月也有2000多塊錢,既照顧了小孩,又能補貼家用,很滿意了。”
同樣來自者相鎮納孔村的馬文美今年61歲,在家照顧兩個孫子,白天孫子到學校讀書,她就到大棚內上班,一個月工資也有2000多元,她說:“在這上班離家也近,走路也就十幾分鐘,白天在這邊上班,晚上回家可以照顧孫子,這邊上班一天就是80塊錢。”
園區自2018年正式投產以來,因產業效益較高,年生產量大,目前已經吸收當地貧困戶2000余人次進園務工,年產各類珍稀菇共20000余噸,銷售市場仍然供不應求。
“園區內種植的紅托竹蓀10月份開始栽種,一個棚可以種5000個菌包,從種下到采收,80多天就可以收獲,而從栽種到結束大概五個月左右,一個棚一季的產量在2000斤左右,產值最低在10萬元,目前從長勢和收益來看是非常喜人的,現在每天采摘的鮮貨大概有700斤,剛剛采收就被客商拿走了。”貴州學軍黑皮雞樅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李學軍說。
據介紹,食用菌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比較多,從種植到管理到采收需要的用工人數比較多,基本都是當地在家的女同志來做,方便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增加收入。
據李學軍介紹,紅托竹蓀作為豐源公司公司重點推廣的項目,公司內建設了愛爾蘭棚、四季菇房、陳架棚和地栽棚等100個大棚,同時紅托竹蓀一直在陸續采收,可以說是產銷兩旺,每天鮮品剛采出來就被客商拿走,等著打包運輸。
下一步,該園區計劃把培育技術、管理技術教會給貧困戶,讓群眾實現在自己家門口也可以搞種植,從而實現就業、創業的雙收益。
“這個竹蓀屬于‘山珍’,在貴州來說,‘山珍’就是家門口的寶貝,就像現在采收的紅托竹蓀,現在每天都發到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銷路根本不用愁,我們給老百姓做菌種,而老百姓有了菌種就能做到增收致富。”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別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