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包白巾,身穿藍褂,腰系紅布,腿纏綁帶、腳穿草鞋……在慶元人眼中,無論是在外展示慶元形象的農博會、旅游推介會,還是縣內大小的文藝晚會,吳水茂的“香菇山歌”都成了“必備品”,悠揚婉轉的曲調,唇腔神韻間總能激起大家去探索神秘的菇寮生活,成了幾代菇農的精神行囊。
今年66歲的吳水茂家住百山祖鎮龍巖村,是香菇始祖吳三公的故鄉,在這里“香菇山歌”生生不息。每逢村里廟會,吳水茂都會來到大杉樹下開唱“香菇山歌”。
說起學習“香菇山歌”,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十七歲的吳水茂跟著父親,輾轉三天兩夜前往江西貴溪做菇。為保障菇農謀生技藝不外傳,蕈山話成了菇農相互交流的“秘語”,而用蕈山話唱“香菇山歌”自然也成了菇農們打發枯燥菇寮生活的消遣方式。
在貴溪做菇的幾年里,吳水茂向老菇農們一句一句地開始學習唱山歌。“當時我對山歌很感興趣,空閑時便向他們一一請教如何發聲、咬字等,漸漸地我學會了當地盛行的一些山歌民謠,以及村里老前輩留下的自創山歌曲目。”吳水茂回憶,后來回到龍泉寶溪再到家鄉龍巖做菇,無論是在哪里的菇寮,他都會情不自禁地唱起“香菇山歌”,這樣干起活來特別有勁。
吳水茂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滿了他創作的“香菇山歌”歌詞。“平時干活或是空閑時,只要一有靈感,我就會快速將它記下來。”吳水茂說,唱“香菇山歌”其實并不難,只要會當地方言,聲音響亮,有音準,有節奏就可以了,但真正要唱好和創作“香菇山歌”可沒那么容易,要用心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創作出好的山歌。
而今,吳水茂已創作出《歌頌“吳三公”弘揚香菇文化歌》《慶元明天更美好》《大姑娘送郎》《說唱“吳三公”》等現代“香菇山歌”。前幾年,他還和麗水學院教師一起合作出版了山歌書籍,使原本口口相傳的山歌形成了文字材料。
即便吳水茂這些年來一直努力讓“香菇山歌”走出去、走下去,但說起傳承問題,他卻直言困難。吳水茂說,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因為沒接觸過“菇寮生活”,對學唱“香菇山歌”也難有興趣。
眼下,又到了全新一屆的香菇節,吳水茂告訴記者,這屆香菇節是歷年來規模水平最高的一屆,讓他非常期待。但遺憾的是,他不能趕往現場,這段時間他正與村里的干部和熱心村民共同布置整理村里的“香菇記憶”,再過些時間可能會有專家前往考察。
“雖然現在沒在村里擔任村干部,但村里有事情的時候自己還是要出點力。”對于吳水茂而言,無論是為“慶元香菇剁花法與文化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貢獻微薄之力,還是讓“香菇山歌”傳唱經久不息,他已用五十多年的時間在續寫香菇文化傳承的這一篇章上揮毫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