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臺風頻頻造訪重創菇棚,隨著秀珍菇在全國種植推廣,羅源秀珍菇的傳統產地地位受到威脅,產銷量在全國的占比逐年下降。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秀珍菇產業如何能突破重圍,煥發新生?記者了解到,起步鎮通過技術改進、資金扶持、產業升級尋求突破,近日又獲批開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為重振食用菌產業打入了一針強心劑。“我們改變單一的生產模式,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的精致農業,可以說羅源食用菌產業大有可為。”羅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林輝說。
低谷反彈 秀珍菇產業逆襲
最近幾日,羅源縣創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熱鬧非常。大棚內,朵朵秀珍菇冒出菌包,長勢喜人;大棚外,打包好的秀珍菇通過冷鏈車準備運往全國各地……眼下正是秀珍菇采摘的高峰期,起步鎮大大小小的秀珍菇培育大棚內都是一片繁忙的采摘情景。
起步鎮副書記林霞說,今年食用菌市場行情好、價格高,全鎮出菇量高且品質好,菇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
起步鎮地勢低平,兩大溪流在此匯合。每年臺風雨季,常常讓菇農損失慘重。2011年,在政府的推動下,菇農、企業一起將菇棚改造升級為鋼架結構,近幾年,更是開展了大棚改造,不斷加大抗災防臺強度。目前,起步鎮23家食用菌企業大棚都已完成外觀改造工程。
“我們這些‘土專家’有經驗,但缺少規范化運作,稍不留神就會導致菌包感染。現在在秀珍菇生產前,協會就引導菇農標準化運作,在制菌、制包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創鮮公司負責人、羅源食用菌行業協會會長鐘則鑾介紹說,今年菌菇品質好且出菇量高,批發價穩定在6元左右,比去年價格還高。“現在行業協會擁有主導權,遇到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調節價格;過往企業之間都是單打獨斗,容易形成價格競爭,現在由協會從中管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成約束機制,防止以次充好,維護好食用菌牌子。”
林霞介紹,預計今年起步鎮秀珍菇產量將會突破8000萬袋,產值達6億元,創歷史新高。
實踐智慧 推動技術不斷升級
食用菌產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30多年來起步鎮菇農利用實踐智慧,開啟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升級之路。
作為全縣唯一一家生產海鮮菇的食用菌企業,百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早早實現了全流程工廠化生產,并于2016年率先安裝物聯網系統,利用互聯網通信技術把生產車間的攝像、傳感器、控制器、機器和手機等移動設備終端連接起來,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的遠程管理控制。
目前百谷已向省農業廳申請打造以食用菌工廠生產為基礎,綜合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服務、虛擬現實(VR)等現代信息技術與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工藝的農業智慧園,預計明年6月可以投入生產。
與此同時,創鮮公司也傳來好消息,從臺灣引進“低溫脫水即食產品”加工生產線已于7月拿到生產許可證并投入生產。“秀珍菇經高壓蒸汽蒸煮迅速熟透,放入超低溫冷凍室,可以最大限度鎖住鮮味。”鐘則鑾說,這種精深加工的方式,可以在秀珍菇價格低的時候將其制成即食休閑食品或菇類罐頭等原料,調節市場份額,提高產品附加值。
政府扶持 一二三產多點開花
“今年食用菌形勢大好,菇農們迫切要求擴大生產、增加生產線,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持。”林霞說,為破解菇農在生產過程中的融資難題,近日,羅源縣成立“政銀擔”三方合作,由縣政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與福建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開展三方合作,為符合條件的食用菌農戶和企業提供信貸金融服務。項目信貸風險由三方共同承擔。“羅源縣為涉農企業搭建農業信貸服務‘綠色通道’,菇農可以隨用隨借,大大降低資金使用風險。”林輝說,
今年,羅源縣出臺實施《羅源縣2019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標準及補助方案》,將農業財政補助資金從1500萬元增至2000萬元,其中,三分之一的資金用于發展食用菌產業,將食用菌廠房和設備列入農業保險,給予50%保險費補助,在農業用電方面,也給予7折優惠。今年,起步鎮獲批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獲得中央1000萬元資金補助,用于扶持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
今年4月,在羅源縣舉辦的“青春筑夢 創響羅川”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大賽上,由巾幗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黃鑾英擔任技術總監“菇姑農莊”項目獲得二等獎。項目將建設集食用菌觀賞、教育、采摘、研發、品鑒于一體的體驗示范基地,建成后能增加村財收入,幫助農村脫貧增收。
目前,占地35畝、投資200多萬元的食用菌研發中心已竣工交樓,未來將主要用于開展菌種示范、品種展示、物流配送、平臺銷售等服務于菇農與食用菌產業發展等內容。
為了推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起步鎮還攜手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計劃打造一個以秀珍菇為主題,以食用菌等農產品的現代化加工為核心,集聚冷鏈倉配、研發科技、檢疫檢測、新品推廣、展示交易、數據管理、休閑體驗等配套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多點開花,羅源食用菌正以新面貌重新出發。“有了一產做支撐,我們有信心將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羅源食用菌這塊牌子不僅讓業內所熟知,也能深入普通人的心中。”林霞說,預計到2020年全鎮種植食用菌規模9000萬袋,產值突破達7億元,并帶動起步鎮2000戶農戶種植食用菌,解決農村勞動力4000人就業問題,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萬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