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頂,有一巨型蘑菇石,經億萬年風雨不倒,傳說是天上仙女種下的仙菇。
梵凈山下,眾多百姓靠著種植蘑菇脫貧致富,在他們的心中,真的有一位“菇仙姑”,她的名字叫顧昌華。
顧昌華現為銅仁職院教授。33年來,她在銅仁農校、銅仁職院傳道授業,潛心科研,培養了5000多名農技人才,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推動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如今在銅仁,食用菌已成為主導產業之一,年種植量達4.5億棒。
種菇致富的鄉親們感謝顧昌華,親切地把她稱為“菇仙姑”。今年9月,顧昌華被授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蘑菇石下鮮菇美
“梵凈山腳下的野生菌,不管是炒還是燉,都是美味佳肴。”9月16日,顧昌華下班回家的路上又買了一袋野生菌。
在縣城長大的顧昌華,雖然沒有像鄉下姑娘那樣提著竹籃上山采蘑菇的經歷,但野生菌卻是她從小最喜歡的菜。
銅仁地形地貌復雜,森林類型多樣,環境溫暖潮濕,孕育了羊肚菌、牛肝菌、雞樅菌、奶漿菌、雞油菌等豐富的珍稀野生食用菌資源。
野生菌味道鮮美,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多種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經常食用菌類,對增進人體健康、預防疾病大有益處。
“但是,采食野生菌受到季節限制,不時還會發生食用中毒的悲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顧昌華考入貴州農學院,老師講授的大型真菌野生菌的形成、食用菌栽培等知識,激發了她研究食用菌的興趣。
大學畢業后,顧昌華在銅仁農校、銅仁職院任教33年,主講《農業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食用菌生產技術》等,傳道授業,潛心科研,為國家培養了5000多名農技人才,把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農業。
菌類生長需要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以及銅鋅等微量元素,特定的品種更需要特定的物質環境;還受氣溫、日照、地勢、周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環境下生長的野生菌氨基酸、蛋白質等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顧昌華時常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實踐,空閑便帶學生進山采集蘑菇樣本,激發學生馴化野生菌的興趣。“我們采到一株新品種野生菌,比釣魚人釣到一條大魚還高興。”
“仙姑”下地種鮮菇
梵凈山腳下,印江自治縣木黃鎮,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基地,工人正在裝菌包、擺菌包,公司負責人劉兵說,今年公司種植食用菌將超2000萬棒。
2012年,劉兵受印江自治縣政府之邀來到木黃鎮,當年就規模種植香菇、平菇、黑木耳50萬棒,拉開了銅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大幕。
本來,劉兵在老家也是種菇能手,可是,當年夏天,他在木黃鎮種植的食用菌卻出現菌絲融化,出不了菇。
他慕名找到了顧昌華。顧昌華來到基地,提取有問題的菌棒,經實驗室保濕培養、顯微鏡鑒定后,發現是由于當時氣溫持續多天以上32℃高溫,導致燒菌,菌絲死亡又使得菌棒變黑腐爛。找到了原因,顧昌華親自指導安裝通風設施通風降溫,解決了高溫燒菌問題。
此后,顧昌華義務當上了公司技術顧問,在品種引進、技術指導、菇農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如今,該公司生產的銀耳、茶樹菇、白靈菇、雞腿菇等遠銷東南沿海,出口日韓,年銷售收入超1.2億元,直接帶動1680余人就業。劉兵說:“有了顧老師的團隊作后盾,我們在銅仁種植食用菌有信心。”
2013年,顧昌華號召銅仁職院青年教師、學生,發起匯聚科研合作伙伴行動,組織 “食用菌菌種繁育技術服務團隊”,推動產學研結合,培育出眾多實用技能人才;
2014年,她領銜創建銅仁市梵凈山食用菌菌種資源研發工程技術中心,致力于梵凈山野生食藥用菌繁育,保障銅仁大健康產業優良菌種需求;
她牽頭建立了梵凈山食藥用菌標本館,全面調查梵凈山野生菌資源,收集野生菌標本90多種;
在她的推動下,建成了集教學、科研、服務一體的食用菌菌種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向社會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優良菌種,幫助種植戶平均提升產量10%以上;
她率領團隊,先后攻克了香菇平菇高溫高濕鏈孢霉污染、黑木耳菌棒接種環境污染、夏季木耳菌棒木霉污染等技術難題;……
“推動家鄉食用菌產業發展,我們科研人員義不容辭。”顧昌華,這位享譽黔東的植保專家、盆栽專家,如今又轉型成為銅仁食用菌產業首席專家。
菇農致富謝“仙姑”
空山秋雨后,正是種菇時,梵凈山下的菇農又忙碌起來。
“顧老師,今年還想再種羊肚菌,請您多關心。”9月17日,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兩河口村,海天保業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家保又請來了顧昌華率領的食用菌專家團隊現場指導。
顧昌華信心十足:“好!我的野生羊肚菌馴化育種栽培技術項目即將完成,我們一起努力,把銅仁的野生優質菌更好地種出來,帶動更多鄉親種菌致富。”
去年,退役軍人鄧家保在顧昌華及其團隊指導下,試種羊肚菌12萬棒,每畝收獲鮮菇超過300斤,每斤鮮菇售價超過100元,帶動家鄉30多人就業、8戶貧困戶增收。貧困戶楊金香說:“顧老師幫我們在家門口找到了一條脫貧路。”
2017年起,銅仁市將食用菌列入重點扶持特色產業,10個區縣均規模種植食用菌。來找顧昌華求援的人絡繹不絕,她從來都是有求必應。
德江一家食用菌種植基地的黑木耳出現蛞蝓蟲,顧昌華現場診斷,指導企業使用綠色植物作誘餌誘殺除蟲,確保消除蟲害的同時不污染木耳;
碧江區大坳村500萬棒大球蓋菇遇到技術難題,顧昌華帶著學生趕來,現場培訓當地干群,并與基地一起試驗分離大球蓋菇的優良母種備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教33年來,顧昌華始終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理念,把汗水灑向田間,創新了“依季分項、雙境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5000多名實用型現代農業人才。
顧昌華帶出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分外搶手。今年畢業的張娜娜、鄒家俊兩名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杭州一家食用菌知名企業高薪留聘;王文凱、楊云等8名學生則被玉屏貴福菌業公司一次性簽下……
“民以食為天,農民應該是一個高尚的職業。”顧昌華鼓勵學生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觀念和生產模式,率領團隊致力產學研結合,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得益于這位“菇仙姑”及其團隊的努力,蘑菇,這一銅仁的特色資源,已經成為當地促民增收、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致富資源。
梵凈山下,眾多百姓靠著種植蘑菇脫貧致富,在他們的心中,真的有一位“菇仙姑”,她的名字叫顧昌華。
顧昌華現為銅仁職院教授。33年來,她在銅仁農校、銅仁職院傳道授業,潛心科研,培養了5000多名農技人才,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推動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如今在銅仁,食用菌已成為主導產業之一,年種植量達4.5億棒。
種菇致富的鄉親們感謝顧昌華,親切地把她稱為“菇仙姑”。今年9月,顧昌華被授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蘑菇石下鮮菇美
“梵凈山腳下的野生菌,不管是炒還是燉,都是美味佳肴。”9月16日,顧昌華下班回家的路上又買了一袋野生菌。
在縣城長大的顧昌華,雖然沒有像鄉下姑娘那樣提著竹籃上山采蘑菇的經歷,但野生菌卻是她從小最喜歡的菜。
銅仁地形地貌復雜,森林類型多樣,環境溫暖潮濕,孕育了羊肚菌、牛肝菌、雞樅菌、奶漿菌、雞油菌等豐富的珍稀野生食用菌資源。
野生菌味道鮮美,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多種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經常食用菌類,對增進人體健康、預防疾病大有益處。
“但是,采食野生菌受到季節限制,不時還會發生食用中毒的悲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顧昌華考入貴州農學院,老師講授的大型真菌野生菌的形成、食用菌栽培等知識,激發了她研究食用菌的興趣。
大學畢業后,顧昌華在銅仁農校、銅仁職院任教33年,主講《農業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食用菌生產技術》等,傳道授業,潛心科研,為國家培養了5000多名農技人才,把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農業。
菌類生長需要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以及銅鋅等微量元素,特定的品種更需要特定的物質環境;還受氣溫、日照、地勢、周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環境下生長的野生菌氨基酸、蛋白質等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顧昌華時常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實踐,空閑便帶學生進山采集蘑菇樣本,激發學生馴化野生菌的興趣。“我們采到一株新品種野生菌,比釣魚人釣到一條大魚還高興。”
“仙姑”下地種鮮菇
梵凈山腳下,印江自治縣木黃鎮,貴州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基地,工人正在裝菌包、擺菌包,公司負責人劉兵說,今年公司種植食用菌將超2000萬棒。
2012年,劉兵受印江自治縣政府之邀來到木黃鎮,當年就規模種植香菇、平菇、黑木耳50萬棒,拉開了銅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大幕。
本來,劉兵在老家也是種菇能手,可是,當年夏天,他在木黃鎮種植的食用菌卻出現菌絲融化,出不了菇。
他慕名找到了顧昌華。顧昌華來到基地,提取有問題的菌棒,經實驗室保濕培養、顯微鏡鑒定后,發現是由于當時氣溫持續多天以上32℃高溫,導致燒菌,菌絲死亡又使得菌棒變黑腐爛。找到了原因,顧昌華親自指導安裝通風設施通風降溫,解決了高溫燒菌問題。
此后,顧昌華義務當上了公司技術顧問,在品種引進、技術指導、菇農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如今,該公司生產的銀耳、茶樹菇、白靈菇、雞腿菇等遠銷東南沿海,出口日韓,年銷售收入超1.2億元,直接帶動1680余人就業。劉兵說:“有了顧老師的團隊作后盾,我們在銅仁種植食用菌有信心。”
2013年,顧昌華號召銅仁職院青年教師、學生,發起匯聚科研合作伙伴行動,組織 “食用菌菌種繁育技術服務團隊”,推動產學研結合,培育出眾多實用技能人才;
2014年,她領銜創建銅仁市梵凈山食用菌菌種資源研發工程技術中心,致力于梵凈山野生食藥用菌繁育,保障銅仁大健康產業優良菌種需求;
她牽頭建立了梵凈山食藥用菌標本館,全面調查梵凈山野生菌資源,收集野生菌標本90多種;
在她的推動下,建成了集教學、科研、服務一體的食用菌菌種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向社會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優良菌種,幫助種植戶平均提升產量10%以上;
她率領團隊,先后攻克了香菇平菇高溫高濕鏈孢霉污染、黑木耳菌棒接種環境污染、夏季木耳菌棒木霉污染等技術難題;……
“推動家鄉食用菌產業發展,我們科研人員義不容辭。”顧昌華,這位享譽黔東的植保專家、盆栽專家,如今又轉型成為銅仁食用菌產業首席專家。
菇農致富謝“仙姑”
空山秋雨后,正是種菇時,梵凈山下的菇農又忙碌起來。
“顧老師,今年還想再種羊肚菌,請您多關心。”9月17日,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兩河口村,海天保業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家保又請來了顧昌華率領的食用菌專家團隊現場指導。
顧昌華信心十足:“好!我的野生羊肚菌馴化育種栽培技術項目即將完成,我們一起努力,把銅仁的野生優質菌更好地種出來,帶動更多鄉親種菌致富。”
去年,退役軍人鄧家保在顧昌華及其團隊指導下,試種羊肚菌12萬棒,每畝收獲鮮菇超過300斤,每斤鮮菇售價超過100元,帶動家鄉30多人就業、8戶貧困戶增收。貧困戶楊金香說:“顧老師幫我們在家門口找到了一條脫貧路。”
2017年起,銅仁市將食用菌列入重點扶持特色產業,10個區縣均規模種植食用菌。來找顧昌華求援的人絡繹不絕,她從來都是有求必應。
德江一家食用菌種植基地的黑木耳出現蛞蝓蟲,顧昌華現場診斷,指導企業使用綠色植物作誘餌誘殺除蟲,確保消除蟲害的同時不污染木耳;
碧江區大坳村500萬棒大球蓋菇遇到技術難題,顧昌華帶著學生趕來,現場培訓當地干群,并與基地一起試驗分離大球蓋菇的優良母種備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教33年來,顧昌華始終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理念,把汗水灑向田間,創新了“依季分項、雙境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5000多名實用型現代農業人才。
顧昌華帶出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分外搶手。今年畢業的張娜娜、鄒家俊兩名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被杭州一家食用菌知名企業高薪留聘;王文凱、楊云等8名學生則被玉屏貴福菌業公司一次性簽下……
“民以食為天,農民應該是一個高尚的職業。”顧昌華鼓勵學生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觀念和生產模式,率領團隊致力產學研結合,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得益于這位“菇仙姑”及其團隊的努力,蘑菇,這一銅仁的特色資源,已經成為當地促民增收、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致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