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元香菇
“經過三年多的創建,香菇小鎮已完成投資23.87億元,成功躋身全國最美小鎮50強,被授予全國食用菌產業基地、全國食用菌特色小鎮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來自慶元縣府辦的《慶元香菇小鎮順利通過國家級3A景區創建規劃評審》消息近日刷屏。
生態環境奠定良好基礎
慶元,在浙西南一片1898平方公里的翠山綠園上,是浙江綠色屋脊,浙江綠谷之源,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 由于氣候適宜、生態環境多樣,真菌資源十分豐富。大型真菌達423種,其中可食(藥)用真菌就有360種,有價值的重要菌種79種 。作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慶元香菇的種植提供了優越的地域保護,為慶元香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這里是食用菌王國,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和銷售集散地,素有“中國香菇城”的美譽。慶元香菇以歷史最早、產量最高、質量最好、市場最大而聞名遐邇,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并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香菇生產示范基地。

祭拜香菇始祖吳三公

朝圣現場
開創人工栽培香菇
說起慶元,就要從香菇“始祖”——慶元龍巖村農民吳三公講起。800多年前,他開創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發明了“砍花法”和“驚蕈術”。常深入深山密林采集野生菌蕈的吳三公發現,伐倒的闊葉木表皮被砍傷后,傷處常長出香菇,此法屢試屢驗,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來。后來,吳三公發現一些樹木雖經砍花卻多年不出菇,無奈之下吳三公以斧猛敲樹木,這一敲不經意間驚動了菌絲的萌發,數日后菇出如涌,這便是后世菇民的不傳之秘“驚蕈術”。
從野生轉變為人工栽培香菇,吳三公為山區菇民開辟出一條良好的生存途徑。菇民先后建起靈顯廟、西洋殿,供奉吳三公。因為香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明代宰相劉基就把家鄉的香菇進貢給朱元璋,品嘗了香菇的朱元璋贊不絕口,劉基就趁他高興的時候,請他把生產香菇的專利批給慶元、龍泉、景寧一帶的菇農。
科技發展從不止步
慶元香菇歷史源遠流長,當地的菇農們也從不停止發展的步伐。長期生產實踐中,慶元發展著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系列產品,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經濟來源,已有上萬農戶靠香菇走上了富裕之路。慶元香菇以“歷史最早、產量最高、市場最大、質量最好”聞名于世,菇民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200多個市縣。據統計,2015年,“慶元香菇”品牌價值突破48億元,位列所有公用品牌第16位,連續7年蟬聯中國食用菌第一品牌。2017年慶元縣香菇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當年慶元食用菌行業出口額2.22億元,同比增長20%。2018年1-11月份,慶元香菇小鎮市場交易額已達23.5億元,出口食用菌企業16家,出口備案基地32個,年產值超過11億元。

慶元香菇文化節
香菇小鎮打造慶元品牌
建設特色小鎮是 2015 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新常態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戰略舉措。建設特色小鎮的理念由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后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發展特色小鎮已經成為推動經濟轉型,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慶元香菇小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慶元香菇小鎮自創建以來,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發展,小鎮初見成效。已完成投資17.2 億元,特色產業投資達10.7億元,旅游接待人數達 28 萬人次。小鎮已集聚企業138 家,其中食用菌企業 46 家,高新技術企業數 9家,提供就業崗位 1.7 萬個。 2016年計劃投資 6億元,開工建設項目 17 個,1~11 月份小鎮已完成投資 7.3 億元, 其中特色產業投資完成 4.3 億元,占比 59%。

申遺現場(圖源:慶元縣府辦)
走出中國 沖刺申遺項目
淵源流長的香菇文化促使慶元立足根本,走向世界。2014年"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國第一個食用菌方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在今年7月末,國家農業農村部于北京召開2019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陳述答辯會,來自農業農村部以及各遺產地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參加。申遺代表將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的概況,以及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慶元縣各方面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闡述,并用“植根生態、源于自然、共生文化、造福人類”十六個字闡述了系統的特征與價值。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申遺”對進一步確立中國的世界香菇起源地位,填補菌類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空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慶元峰會
正如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所說,“慶元要像申辦奧運會一樣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需要全縣上下樹立“一盤棋”觀念,密切配合,通力協作,久久為功,形成強大工作合力。要組建工作專班,明確工作職責,做好統籌引領,細化實施方案,列出時間表,繪出作戰圖,確保高效運行。更相信慶元不止于香菇,在食用菌方面打造一片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