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流水線生產,一天就能產出120噸,從原料進廠到產品走上消費者餐桌的循環時間僅需55天。
農業項目每畝土地年入萬元已是高效益,而菌菇采用立體化栽培模式后,畝產值卻高達近30萬元。
菌菇栽培變廢為寶,農作物下腳料通過加工制成菌菇培養基料,搖身一變就成為生產菌菇的“金土地”,有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
近年來,臨西縣提出,大力發展以食用菌生產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建設食用菌生產示范帶以及食用菌產業園。在光明九道菇食用菌生產基地項目示范帶動下,臨西縣食用菌種植業百“菌”齊放,已發展龍頭企業6家,全縣近2000人直接從事食用菌種植業。目前,全縣食用菌品種達20余個,年產各類菌菇近11萬噸,年產值7億元。菌菇種植成為該縣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異軍突起的菌菇產業,正在成為臨西縣現代高效的富民大產業。
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生產有九道工序。其中,將培養基料裝瓶、接菌種、搔菌、立體栽培、包裝采收五道工序生產均采用流水線作業。
在菌種實驗室,科研人員開展菌種選育首道工序。在裝瓶車間進行的第二道工序——將培養基料裝瓶,是全自動流水線作業模式。該工序涉及1套自動混料系統和2條裝瓶輸送線。由電腦控制的原材料自動稱量和混料系統,可實現百噸以上的玉米芯、麩皮、米糠等培養基料原材料精細化稱量、均勻混合,最后形成配比適宜的培養基料。
只見,一排排洗凈的空瓶經輸送帶送達裝瓶處,機械手將定量的混合好的培養基料裝入空瓶、壓蓋,隨后,這些瓶子被輸送到固定場地。在第三道工序中,叉車將這些瓶子運到滅菌車間,進行長達4個小時的高溫滅菌。
第四道工序——往裝入培養基料的瓶子里接菌種,同樣涉及流水線作業。接種車間的凈化程度達到醫用級別,工人們穿著無塵服,在無菌環境下全程無菌化接種,確保零污染。7條接種流水線同時工作,瓶子被輸送到自動接種機處,經拔蓋子、放菌種、蓋蓋子后,被送到培養車間,進行第五道工序——培養菌絲。
經過23天的培養,培養基料由黑變白,液體菌種發芽長出菌絲。隨后進入第六道工序——搔菌,瓶子被放入搔菌流水線,機械手將瓶內表層發硬的老菌砍掉,進入第七道工序——立體式栽培。
每間生育室,左右兩側均有9層高的栽培架。通過自動上架機,這些瓶子被擺放到各自位置。待栽培成熟后下架采收進入包裝車間。
第八道工序,包裝車間內,10條自動化包裝采收線將菌菇按標準包裝好,經第九道物流分發工序,走入全國各地大型批發市場。
九道菇公司副總經理劉瑩瑩介紹道,由于采用了全程化的機械操作和數字化程序控制管理,企業生產效率比普通菌菇生產企業提高了10倍以上。食用菌項目一期,每天可實現金針菇培養基料裝瓶31萬瓶,金針菇單日產量高達120噸。菌菇生產從原料進廠到產品走上消費者餐桌的循環時間僅需要55天。換言之,在一年時間里,企業的資金流能夠在市場中運轉6次以上,比一般農業企業高出3到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