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臨縣農業農村局發起組織的食用菌種植技術研討會在該縣玉坪鄉李家坡底村舉行。國家級食用菌首席專家張金霞團隊在研討會上專門授課。專家團隊對臨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理論知識輔導,以及一對一問題的解答,使臨縣食用菌種植大戶們受益匪淺。而這僅僅是臨縣走出去、請進來,加強科技培訓,打造知名品牌的其中一幕。
臨縣海拔較高,林木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8.9℃,就是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也僅為22.8℃,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使臨縣生產的香菇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形成了與南方菌區錯季采收的臨縣夏菇。它適時填補了香菇市場的空窗期,奠定了臨縣夏菇在全國市場的獨特必要地位。也正是瞄準了這一優勢,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食用菌種植已涉及全縣13個鄉鎮、46個村,共有79個新型經營主體、85個生產基地,總種植規模達2200萬棒,產量突破1.65萬噸,產值達1.65億元。整條產業鏈帶動3200余戶5000多人增收,年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食用菌種植育種是關鍵,為提高食用菌種植大戶們的科學種植能力,該縣著眼長遠發展,對種植戶們進行關鍵技術培訓,還與中國農科院聯合建成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臨縣研發基地,新建成年產300萬袋可供2000萬菌棒使用的優質菌種生產基地。到2025年,全縣計劃建成3個年產1000萬棒的標準化恒溫制棒基地,扶持建成1個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5000萬棒以上。
目前,臨縣食用菌產業種植已形成了以香菇為主,羊肚菌、平菇、木耳、猴頭菇、銀盤、滑子菇、靈芝、雞樅菌等多品種培育發展的態勢。而臨縣食用菌產品的高質量、高營養,特別是棗木香菇,更是市場供不應求的“搶手貨”。該縣白文鎮廟坪村村民喬偉順種植香菇已六七年,不僅帶動了本村30戶200人脫貧致富,更使全鎮食用菌種植達到全縣總產業的1/3以上。說起銷售,喬偉順說道:“盡管今年有疫情影響,但我們的產品是買家上門。”
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高翠文介紹,臨縣紅棗木生產的棗木香菇曾送北京營養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該產品富含鎂、鉀、硒元素。其中羊蠟膠、油酸、亞油酸、硬脂酸等11種脂肪酸是其他香菇含量的二倍。特別是具有抗癌作用的亞油酸含量是普遍香菇的2.5倍。所以該香菇品質與價格在全國香菇行業名列前茅。2021年臨縣城莊鎮代表全縣棗木香菇產業,成功申報農業部產業強鎮殊榮。而臨縣十多個食用菌注冊產品不僅遠銷成都、鄭州、上海、北京等地,其中棗木香菇早在2017年就出口韓國。“臨縣食用菌產業是全縣八大產業中的新型產業,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臨縣食用菌產業大有可為。”高翠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