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江自治縣引進深圳勁嘉集團等龍頭企業,增加食用菌發展的科技含量,讓印江食用菌邁上智能化、節約化、標準化發展道路。
在木黃鎮梵天菌業食用菌產業園區,企業從2018年開始進入實質性生產以來,在菌種研發、菌種培育、出菇管理等方面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打破傳統固有模式,讓食用菌產業發展走上了智能化道路。
在研發中心搖床室,先進的機械設備上,一瓶瓶色澤金黃的液體菌種在不停地自動搖晃,充分發酵。菌種培育是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環節。對比印江食用菌行業原先采用的固體菌種生產模式,液體菌種具有制種快、縮短栽培周期、防污染、活力強等多重優勢,對食用菌生產實現標準化、工廠化、全年化具有重大意義。
“液體菌種相比固體菌種來說,接種的時候萌發點比較多,長勢和長速都比較快,固體菌種一般都要半個月以上才能完成一個周期,液體菌種只需要一周的時間就能發揮菌袋。” 梵天菌業研究技術人員李志詳介紹。
園區的食用菌物聯網智能控制中心,是大數據在農業產業的具體應用。它能模擬食用菌最佳生長環境,精確掌握食用菌生長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相關數據。通過電子屏幕可以清晰地看見每個大棚里蘑菇生長的相關數據。而且還能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過手機對大棚進行遠程智能化管理。
梵天菌業技術管理負責人張惠新拿著手機介紹說:“就算我人在國外,通過手機APP都可以看到大棚里的出菇場景,工作環境,跟人在大棚是一樣的感覺,而且可以遠程控制,如果棚內的溫度高了,濕度大了,直接可以遮放遮陽網或者開窗,操作非常簡便。”
物聯網智能大棚打破了食用菌生長對自然氣候的依賴,實現長年生產出菇,又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升了食用菌節約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
“香菇在室外,容易受到天氣影響,一年就只有兩季,在大棚里面可以長四季,而且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強,品質比較好,大小均衡,大棚里生產的香菇可以賣到7元,外面那種就5元左右。”梵天菌業智能化大棚管理人員田茂源介紹。
此外,該企業還在不斷致力于稀有名貴菌種的培育,如白玉菇、桑黃等。這類菌種養生價值高、對生產的技術要求高,在市場上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經過不斷實驗,如今桑黃已經成功培育出一個棚。
有了現代科技這個新動能,印江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品種培育、附加值提升等各方面正在實現質的飛躍,讓梵凈蘑菇真正成為風行天下的養生珍品,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