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新生作報告
4月20日,在2019第四屆全國羊肚菌大會“羊肚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環節”,西南科技大學賀新生教授從生產現狀、原因分析、技術策略、具體方法等方面向與會代表介紹了面對羊肚菌價格變化以后的技術策略。
“羊肚菌栽培面積呈指數曲線增長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2019年的栽培面積已經達到135000畝。”會上,賀新生教授在介紹全國羊肚菌生產現狀時表示,目前羊肚菌栽培每畝需要菌種120-200袋或400-500瓶,營養料袋1600-2000 袋,購買成本4000-4800元,鮮羊肚菌50kg-300kg,單價60-120元/kg,產值在3000-25000元左右。“但縱觀產業整體情況,仍有超過6成的從業人員處于保本甚至虧損的狀態,能夠盈利的仍是少數。”

報告現場
報告中,賀新生教授也對目前羊肚菌種植低效益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單產低下,質量不穩定,成本升高,技術難度增加,氣候風險加大,政府補貼下降到零,菌種價格沒有降低,價格下滑,銷路不暢,銷量增加小,社會認知度低,市場普及率低,社會消費力增加緩慢,高檔禮品不好送等都是造成低效益的原因。
“如果從技術因素分析,造成低效益的原因主要是種源,外營養料袋數量及質量,栽培設施,生物因子四方面。”賀新生教授表示,從種源方面來說,菌種來自不出菇或低產的物種,在菌種分離時操作方法失誤而得到的菌株,都會降低效益;外營養袋的數量和質量,也會影響出菇水平;從栽培設施方面來看,出菇情況不好的種植戶多是靠天吃飯,基本不能夠控制光溫水肥氣,不抗御風霜雨雪凍旱;從生物因子方面來看,全開放的栽培系統造成病蟲草危害嚴重,全套操作技術的多樣性造成菌種來源多樣化,都有可能造成效益低下。

報告現場
針對上述部分種植戶羊肚菌種植低效益的現實情況,賀新生教授也從三方面給出了應對策略。“降低成本,嚴格控制菌種價格,營養料袋,人工用量,棚架設施,土地租金以及電費水費;提高單產,提高菌肉厚度,降低死菇率,提高菌菇抗性;提高品質,優化烘干技術,提高優質菇比例,加強鮮品銷售,研發深加工產品。”賀新生教授表示。
隨后,他舉例分析了作物套作,露地栽培、無棚栽培、簡易大棚、簡易平棚+小拱棚、高拱棚、保溫大棚、北方暖棚、矮平棚、林下栽培等羊肚菌栽培方式。現場還就物種和菌株的選擇策略、菌種生產與使用標準、栽培種標準、栽培設施的標準、營養料袋質量標準、光溫水肥氣的控制標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2019第四屆全國羊肚菌大會于19-21日在陜西榆林舉行,大會還安排了羊肚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羊肚菌栽培技術研討會、羊肚菌加工與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中國菌物學會羊肚菌產業分會成立會議、基地參觀等內容及活動,同期還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菌文化分會成立會議,來自全國二十六個省市地區的500多名專家、學者及羊肚菌從業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大會由中國菌物學會、榆林市人民政府、易菇網主辦,由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榆林市農業農村局、榆林市農墾服務總站、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羊肚菌產業分會共同承辦,由榆林市榆陽區農業農村局、榆林市榆陽區農墾總公司、榆林市馬合農場、榆林市科學技術協會、榆林市農墾農業技術服務站、榆林市餐飲業商會、榆林市科技信息協會、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專業委員會、中國菌物學會食用菌采后與加工產業分會、陜西省食藥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辦,由武漢菌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執行。本次大會首次在北方舉行,對羊肚菌的消費升級、區域化栽培模式的推進,特別是南、北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將起到推動作用,是我國羊肚菌產業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