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野生食用菌資源種類占全國的90%以上、全世界的45%以上,而普通百姓所熟知的食用野生菌也不過十幾種。那么,是否還有未被人們了解和開發的食用野生菌呢?在中華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相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發掘、鑒定野生菌的可食用性,只是郭相所在團隊的研究課題之一。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已有16年的他,和團隊其他成員共同開展野生菌基礎研究,為之后的產業化應用發展奠定基礎。
在中華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標本庫內,存放著約4萬份野生菌標本,這是郭相和同事、前輩們多年來輾轉各地收集的結果。記者了解到,標本庫里的標本主要為了方便研究人員觀察、了解野生菌的形態特征,此外研究所還設有菌株保存庫、活體成分庫、遺傳物質庫和電子信息庫。其中,遺傳物質庫保存的部分DNA有待技術升級后進行再檢測,而菌株保存庫則可以用來進行真菌的繁育。
在研究所內,郭相負責的領域有兩塊,一是生態和分類,即評估野生菌與生長環境的相關性,鑒定該野生菌在物種中的系統地位;二是野生菌的遺傳和遺傳育種。而作為研究團隊的骨干,郭相有時還要兼顧工作流程的其他環節。他說:“云南野生菌的多樣性讓人著迷,在采集、發現野生菌的過程中,我對野生菌有了更多了解的渴望,加上大學時也上過相關的專業課程,所以便開始了野生菌相關的基礎研究。”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多少都有些辨別食用野生菌的經驗,但是從科研的角度看,辨別其可食用性往往只是野生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個方面。按照完整流程,研究人員需要完成鑒定、遺傳分析、育種等諸多環節后,才能對某一種真菌作出綜合評價,并進一步開展功能性成分發掘。
“我們在野外發現的一些可食用野生菌品種因為太冷門,當地百姓甚至都不知道可以吃。即便是有毒的野生菌,背后也可能存在巨大的藥用價值,而在發掘利用野生菌資源之前,首先要把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好。這也正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郭相說道。
近15年來,郭相所在的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承擔了食用菌科研項目130多項。其中,牽頭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承擔課題5項,獲科技成果41項、科技獎勵2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4項。而郭相所在的研究團隊也已經在實驗室里實現了30多種野生菌的出菇馴化,他與人合作編著的《西南大型真菌Ⅰ》已經出版,新的《西南大型真菌Ⅱ》也正在編著當中。
在中華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工作的時間里,郭相除了一年10多次的外出樣本采集工作外,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研究所里跟蹤實驗進展。談起工作16年來的感受,郭相說:“科研就像大海撈針,對我來說,能在海邊撿起幾個漂亮的貝殼就已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