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的遮陽網下,胖胖的羊肚菌密密麻麻,或成堆,或成串,惹人喜愛。省農業農村廳領導、省內科研單位專家、全省21市(州)農業農村領域相關人員、協同推廣項目單位代表130余人,在現場觀摩瀘定縣瀘橋鎮挖腳村村民劉成珍的羊肚菌生產基地時,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現場會為何在甘孜州開?
甘孜州副州長何康林介紹,2008年以來,甘孜州與省農科院共同建立“院州”合作機制,省州食用菌專家瞄準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加快羊肚菌的種植技術研究,共同篩選羊肚菌新品種5個,分離野生羊肚菌優良菌株7個,合作申報專利1項,并在該州率先開展成果轉化應用。
2014年開始推廣羊肚菌種植,2016年達到2800畝,2017年在大渡河流域的康定、瀘定、丹巴3縣啟動羊肚菌產業示范帶建設。到2018年底,甘孜州人工種植羊肚菌面積達到1.42萬畝,平均畝產達150公斤,產值突破1.7億元。
甘孜州羊肚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以瀘定縣為例,該縣嘗試建立了財政獎補機制,整合資金3000余萬元,對符合標準的羊肚菌種植戶新建大棚一次性給予4500元/畝的補助,對種植面積10畝以上的農戶給予2000元/畝•年的菌苗補助,極大地調動了種植積極性。“現在政策好,種植大戶越來越多。”正在田間采摘的劉成珍告訴記者,沒有20畝規模,都不好說自己在種羊肚菌。
“在這里開現場會可以展示和學習的內容特別豐富。”省農科院土肥所所長甘炳成說,甘孜州成為了我省最大的羊肚菌生產基地,康定市還榮獲“中國高原羊肚菌之鄉”稱號。
當天會上,瀘定縣、康定市、什邡市、阿壩縣、會東縣派人作了交流發言,省農科院專家介紹了我省食用菌科技研究進展,會議通報了羊肚菌高原山區種植等四項食用菌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進展。

2018年,全省食用菌產量達220萬噸,產值126億元,居全國第七位,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中心。“食用菌已成為我省扶貧攻堅優勢產業。”省農業農村廳總畜牧師趙勇介紹,全省食用菌從業人員超300萬人,甘孜州依托專合社和種植大戶,帶動貧困人口404人發展羊肚菌,戶均收入1.15萬元,有力推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更好發揮食用菌在助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當天會議特別安排部署了三項突破瓶頸的事項。
用好扶貧資金。各地要抓好涉農資金整合契機,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堅定走產業振興、質量興農之路。要精準安排農業產業發展項目,促進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高產業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用好用活扶貧小額信貸、涉農資金整合等政策,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完善縣級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實施細則,加強基金管理,確保基金既用得安全又用得高效。
搞好技術服務。發揮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和食用菌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團隊作用,整合聯結區域內食用菌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與管理等“本土專家”與骨干力量,共同研究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基地建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加強扶貧干部培訓,把食用菌生產技術作為精準脫貧攻堅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各級農業部門干部產業扶貧的實際能力。
發展精深加工。積極開展食用菌活性物質提取與加工產品,加快推進食用菌生物副產物綜合利用。省市州縣分層分級創建以加工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逐步推進我省食用菌產業向即食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藥品、生物制品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