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名人名企 » 正文

    一個農民的貢獻——記閩東香菇領軍人物彭兆旺


    【發布日期】:2018-12-11  【來源】:東南網  【作者】:范陳春
    【核心提示】:去年,一部名為《一個農民的貢獻》的電視紀錄片榮獲第22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長片十佳作品大獎,講述的是寧德市古田縣大甲鄉農民彭兆旺改良香菇菌棒栽培技術,發明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帶領鄉親擺脫貧困的故事。
     
      食用菌產業中的香菇,因其種植周期短、效益好,長期以來一直是全國各地助力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短、平、快”重要項目之一。
      去年,一部名為《一個農民的貢獻》的電視紀錄片榮獲第22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長片十佳作品大獎,講述的是寧德市古田縣大甲鄉農民彭兆旺改良香菇菌棒栽培技術,發明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帶領鄉親擺脫貧困的故事。
      曾經的閩東,香菇產業發展到了巔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產生了頗多“萬元戶”。這離不開彭兆旺的努力。經過他的改良,香菇栽培技術改變了小規模生產的瓶頸,改變了全世界食用菌產業的格局。我國香菇產業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足2000噸的年產量,提高至1996年的高達8.6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7%,取代了日本的霸主地位。
      國際食藥用菌產業界專家張樹庭評價說:“彭兆旺解決了貧困山區農民收入的問題。”
      致力研究栽培技術
      彭兆旺,1948年出生于古田縣大甲鄉的偏僻鄉村花橋頭村,大山深處菌菇深藏,他從小就喜歡隨鄉親釆摘野菇。當時的大甲鄉地僻人稀,是古田縣最偏遠的鄉鎮。特別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甲鄉是古田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吃的甘薯飯,穿的粉袋裳,住著低瓦房,烤火籠取暖”“若要蓋竹(大甲)興,除非黃土變成金”等順口溜被當地農民廣為傳唱。
      “如今的大甲鎮政府大樓,就是當年的花菇栽培試驗基地。”回憶往昔,彭兆旺激情澎湃,那高高的八層樓還是那么雄偉壯觀,見證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香菇產業的繁榮景象。大甲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緣于此地。
      自幼勤奮好學的彭兆旺,少年時期在大甲鄉上小學,后來到杉洋農業中學進修農業綜合知識課程,在那里獲得了農業專業知識的啟蒙。1965年,彭兆旺的哥哥彭兆燧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帶回白木耳試管母種,計劃在生產隊里開展椴木栽培白木耳試驗。當時農村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人習慣了“牛拉犁,鋤耕地”的農耕生活,不信彭兆燧的“這一套”。彭兆旺果斷動員了11位社員參與試驗,由彭兆燧作栽培技術指導。彭兆旺回憶說,當時共種植了3立方米的椴木白木耳,當年收入1800元。這么優厚的收入,讓村民廣為震驚,也使彭兆旺對食用菌栽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由于是試管栽培,只能小規模生產。年輕的彭兆旺不禁發問,怎樣才能大規模種植香菇,帶領更多村民致富呢?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信心百倍地投入了試驗椴木栽培香菇技術。
      1973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他無意中發現,香菇栽培種在菌種瓶內也能長出菇來,說明香菇可以在培養料中栽培。他喜出望外,夜不能寐,經過反復思索和設計,一個大膽的研究方案瓜熟蒂落——純菌種栽培、集中發菌、室外脫袋出菇管理。從此,他開始了長達8年的探索。
      研究期間,他歷盡千辛萬苦,遇到種種問題,在沒有文化、信息、資金、設備的情況下,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辦法進行研究,一一攻克了技術上的種種難關。失敗和挫折并沒有削弱他創業的意志,也從未停止過他對銀耳和香菇栽培技術的研究。遇到資金困難,他將父母準備蓋房的材料變賣。妻子也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工作。那段時間,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憑著滿腔熱血和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于1980年獲得“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的成功。
      “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最大的創新,就是室外栽培、袋料栽培。談及其優勢,彭兆旺總結說:“易于大面積推廣,香菇生活的周期從2年至4年縮短為8個月;成本低,比原來成本降低50%至60%;產量高,產量比原來提高5倍至6倍。”
      推廣香菇種植經驗
      時值改革開放之初,彭兆旺成為踏浪者,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香菇產業的革新。1982年,彭兆旺動員鄰里親朋好友6戶,將自己的6000元錢借給他們,又將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農村信用社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彭兆旺作技術指導,發展香菇種植產業。經過一年的努力,香菇獲得豐收,6戶人家均成為萬元戶。
      1983年,彭兆旺進一步把栽培技術推廣給本鄉的70多戶農民,當年栽培成功率達96%,引起了大甲鄉人民政府的重視。
      1984年,時任大甲鄉書記林而森、鄉長余祚和“三顧茅廬”,邀請彭兆旺從為民辦實事的角度出發發展香菇產業,后成立了大甲鄉食用菌公司,由彭兆旺擔任經理。大甲鄉確定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作為脫貧致富項目,發動全鄉農民,人人種植香菇,并釆取多種方式,幫助農民致富。彭兆旺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他首創的信用社貸款模式,由菇農5戶一組連保,成功解決了初期發展的資金難題;群眾所需的菌種,由公司統一制作,按成本價供應生產戶;機械設備、生產輔料,以進貨價按需發給生產戶;發放給菇農的輔料、菌種等資金待收成后收回;組織技術人員到各行政村作現場技術指導……1984年,大甲鄉全鄉發展了1400戶菇農,栽培菌棒1200多萬個。短短一年時間,完成脫貧率達98%。
      “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獲得成功,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在大甲鄉召開全國香菇種植技術推廣經驗交流現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計1000多人,大、小車有100多部,停滿三里長街,整個山村沸騰了。
      菇香飄萬里,來客如潮涌。從1986年至1992年,從全國各地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日接待人員達200人。參觀時,公司免費提供雨鞋、雨傘,免費食宿,免費培訓。由于技術上的需求,全國聘請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劇增,經彭兆旺培訓后推薦到全國各地的專業人才多達千人。彼時,大甲鄉一派繁榮昌盛,時人評價為“小香港”。
      從大甲鄉到古田縣,再到閩東各縣(市、區),以及后來的全國各地,香菇栽培猶如燎原之勢在祖國大地推廣開來。這一新技術的推廣,促進了中國香菇產業的騰飛,使我國成為香菇出口第一大國。1988年,寧德地區將此項技術列入“星火計劃”。后來,此項技術還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重點項目。
      1985年至今,彭兆旺獲得了國家級和省級科技進步獎、“全國農村致富能手”“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福建省勞動模范”“孺子牛”稱號等數十項榮譽。今年4月,彭兆旺獲評中國“菌業工匠精神獎”?!?/div>
      如今,彭兆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但他無怨無悔,心滿意足。彭兆旺說:“我是一位普通農民,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我心存感激。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他希望香菇文化能夠持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受益。
     
    關鍵詞: 福建 彭兆旺 香菇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保山市| 福泉市| 洪湖市| 穆棱市| 连平县| 年辖:市辖区| 贡嘎县| 顺义区| 天津市| 临夏市| 开阳县| 右玉县| 贵定县| 台州市| 长武县| 扶沟县| 宣武区| 醴陵市| 昌平区| 郯城县| 吉木乃县| 马尔康县| 乡宁县| 南投市| 苍山县| 齐河县| 华安县| 壤塘县| 清水县| 平潭县| 东乌| 磐石市| 新绛县| 大港区| 运城市| 云南省| 咸丰县| 漳平市| 兰溪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