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印江自治縣木黃鎮食用菌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鳳儀村上寨組村民石中文剛從大棚里采摘了幾十斤新鮮香菇,轉身就賣給了木黃梵天菌業公司。數著幾張百元鈔票,他開心地說:“過去種玉米一年忙到頭賺不到錢,現在種蘑菇畝產翻了幾十倍。”
石中文身有殘疾不能干重活,過去主要種植玉米、紅薯,生活艱苦。隨著木黃鎮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石中文也在政策扶持下發展了5000棒香菇,僅半年就賣了1500斤鮮菇,賺了6000多元。
產業發展快,需要“龍頭”帶。去年,木黃鎮在貴州省扶貧產業子基金2.25億元的支持下,采取“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的方式,成片流轉土地,引領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得到此項資金扶持的木黃梵天菌業公司,在木黃產業食用菌園區建設了智能菌棚、出菇育菌等設施。
“公司把大棚免費提供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及貧困農戶。”梵天菌業公司副總經理王友明說,企業免費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在保底收購價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價收購農戶生產的食用菌。
在公司帶動下,園區周邊的鳳儀、木盆、盤龍、燕子巖等村,以集體經濟合作社領辦的方式,組織群眾規模化種植食用菌,340多戶因菌增收。
木盆村第一書記黃光春介紹,去年9月,該村發展30萬棒黑木耳、20萬棒香菇,實現收入20多萬元,春節前全村800多名村民人人分到了紅利。過去種玉米,一畝產值也就1000多元,除去勞力、種子、肥料等成本后,收入微薄。而占地1畝的食用菌大棚可擺放4萬香菇菌棒,按當前行情,除去成本,收入至少是種玉米的50倍。
“我們將用好用活省扶貧產業子基金,進一步壯大食用菌產業,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木黃鎮鎮長安益志介紹,該鎮計劃打造“蘑菇小鎮”,今年發展黑木耳500萬棒,香菇1000萬棒,預計產值可達3億元。
近年來,印江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群眾”思路推進食用菌產業裂變式發展。截至去年底,該縣共發展食用菌8800萬棒,產值5.63億元,帶動6000余戶群眾參與食用菌種植,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今年,印江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實施振興農村經濟產業革命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獲批的省扶貧產業子基金11.8億元中,將投入4.6億元用于食用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