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產業長效增收是破解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富寧縣木央鎮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全力破解“發展生產脫貧一批”這個瓶頸,在冷涼山區、石漠化地區大膽探索短、平、快產業發展增收的路子,把食用菌種植作為穩定群眾增收致富脫帽的長效產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公司運作、支部帶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政策扶持、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子,堅持集中種植與分散種植、就地發展與異地發展、直接參與與間接參與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干部、人大代表、種植大戶的先鋒模范及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進以姬松茸、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等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創新“八入股八增收”的方式狠抓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分紅促農增收。
土地流轉入股增收。立足本鎮食用菌發展實際,引導群眾按300—500元/畝流轉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將閑置撂荒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共流轉土地342畝(建檔立卡戶35畝),實現分紅17萬元(13戶建檔立卡戶戶均獲1500元)。
金融貸款入股增收。立足縣委、縣政府關于黑木耳產業發展金融貼息貸款政策,堅持“誰貸款、誰受益、誰用款、誰還款”的原則,組織建檔立卡戶就近入社與異地入社的辦法,參與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入股經營,共有193戶貧困戶貸款參與食用菌發展,融資965萬元入股,實現分紅47萬元,戶均增收近2500元。
扶貧政策入股增收。立足冷涼山區、石漠化地區,以發展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強化政策扶持力度,整合滬滇對口幫扶產業資金465萬元用于全鎮食用菌產業發展滾動基金,以物資抵押和借支的方式,扶持鎮內有發展實力的食用菌合作社,作為建檔立卡戶入股本金,按照不高于8%的比例進行分紅,解決合作社和貧困群眾貸款難、融資難、增收難的問題。至2016年以來,先后共有1127戶貧困戶參與分紅,實現貧困戶盈利74萬元,戶均增收660元。
基地務工入股增收。立足本地群眾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精神,就近就地引導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參與公司、合作社從事菌棒生產加工、菌種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根據工種和勞動強度,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500元—4000元的勞務報酬支付,使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有穩定的薪酬收入。目前,共吸納富余勞動力1000余人務工就業,用工23000余人次,支付勞務工資255萬余元,人均增收2萬多元。
超產獎勵入股增收。立足產業健康發展和持續穩定增收的機制,制定出臺《木央鎮食用菌產業發展政策》,設置超產獎勵入股辦法,對巴西菇單棚出菇達6噸及以上、黑木耳畝產干菇1噸以上的,分別給予個人或集體現金獎勵2000元,激勵種植戶強化管理、精耕細作,提高單產,實現收益最大化。目前,全鎮兌現超產獎勵資金80萬元。
返包管理入股增收。立足資金和勞動力瓶頸問題,讓有資金但缺勞動力或是讓有勞動力但無資金的貧困戶,將建好的菇棚承包給大戶經營,按照比例支付酬金。如本地農戶將建好的4個菇棚,以每年2500元/棚的價格返包給貧困戶經營,獲得返包酬金1萬元;如在木杠村委會發展食用菌種植的商人胡發凱,將建好的5個棚返包給本地大戶種植,獲得返包酬金1.25萬元,增加種植戶的收入;如國昌景食用菌合作社將黑木耳種植地塊返包給10戶貧困戶進行管理,每人每月有保底酬金2000元,并根據管理出產情況給予提成獎勵,人均月酬最高可達4000元。
效益收成入股增收。立足合作社與建檔立卡戶商洽的規定,待黑木耳產品上市后,按三七比例分紅,即檔卡戶與合作社分別各占30%、70%的比例,建檔立卡戶不參與勞作就能獲利。如國昌景食用菌合作社將86戶354人建檔立卡戶納入合作社管理實現盈利后,扣除各種投入成本,將利潤的30%給予群眾,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
村級集體入股增收。立足18個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瓶頸問題,各村強化擔當、主動作為、熱情服務,積極發動群眾、參與組織培訓、土地流轉、協調貸款、調解矛盾等工作,全力推動食用菌發展,按照1%—2%的比例分紅,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鎮18個村委會從食用菌中獲利47余萬元,每村均實現2.6萬余元收入。截至目前,全鎮共引進公司和個體經營戶4個,成立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11家,建成菌棒生產加工和菌種接種培育基地2個,年可生產加工菌棒500萬棒;建成食用菌種植地12處,建成姬松茸大棚100個、香菇種大棚54個、羊肚菌大棚20個、黑木耳350畝,培育菌棒280萬棒,預計可實現食用菌產業收益2200萬余元,促農增收1300萬余元,除效益分成入股外為群眾盈利410萬余元,實現789戶貧困群眾增收125萬元,戶均紅利近2000元, 18個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