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大花菇在市面上價錢最高,都要專門揀出來做好分類。”元旦剛過,在麗水市慶元縣屏都街道蔡段村的豐樂菇業香菇產業基地,記者轉了好大一圈,才在一排菇棚里找到“菇鄉師傅”金新躍。
像金新躍這樣的“菇鄉師傅”,如今在慶元有202名。早在2012年,慶元為促進食用菌及其他特色產業的發展,就創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勞務品牌——“菇鄉師傅”。他們都是經過培訓考試獲得技師以上職稱、具有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知識技術型勞動者。
據縣農辦介紹,縣財政每年都安排150萬元以上的培訓資金用于農民培訓、“菇鄉師傅”培育以及品牌打造和宣傳工作。
許多“菇鄉師傅”本身就是創業能手。金新躍建成了年產菌棒500萬段以上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常年雇工30余人,季節性雇工70余人。
不少村民受“菇鄉師傅”指點,創業路走得更順了。龍巖村村民吳昌彬放棄了自己以前搭的香菇棚,直接租用了基地,不僅省下一筆很大的場地費,并且還接受了專門的指導和定期培訓。“去年賺了兩萬元,今年正準備換一個更大的菇棚呢!”他說。
隨著全國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慶元的“菇鄉師傅”成了香餑餑,目前已有50余人被邀請到云南、湖北、江西等地以技術入股等方式開展技術指導,實現由賣“體力”到賣“技術”的轉變,年薪普遍在10萬元以上。
“我現在在云南省昭通市做香菇種植的技術員,年薪有18萬元,以前都不知道光靠技術指導就能賺錢,自從被評為‘菇鄉師傅’后,房子有了,車子有了,連兒子的新房都置辦好了。”剛好回慶元為兒子籌備婚禮的“菇鄉師傅”練為松高興地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農村人才隊伍、發揮人才作用是關鍵。慶元除了繼續發展食用菌產業類的“菇鄉師傅”,還大力扶持培養毛竹、錐栗、養殖等特色產業以及藝術人才、能工巧匠等民間技藝類的“菇鄉師傅”,并將其列入年度農村實用人才工作計劃。
在慶元縣隆宮鄉蓮湖村新家園生態家庭農場,老遠就能聽到一群黑天鵝的叫聲。進去一看,這個農場可不一般,除了黑天鵝,竟然還有孔雀、七彩山雞,以及一群活蹦亂跳的梅花鹿。作為慶元縣特色養殖類的“菇鄉師傅”,42歲的吳益明將這個生態家庭農場辦得有模有樣。
“現在我們整個村子賦閑的勞動力都在吳益明的農場幫忙干活。每年我能多收入3萬多元,他在特色養殖上有經驗、有技術,我邊打工邊學習,還想在年底讓他也指導我開個小農場呢!”正在喂七彩山雞的村民葉松林高興地分享著他2018年的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