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訊:上世紀八十年代云和長裙竹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該技術在國內首創,曾引起省內外食用菌專家的高度重視,成為云和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對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但因該技術不完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未及時全面推廣。
今年以來,借云和縣菇棚改造“東風”,縣農業局積極推行“以菌轉菌”方式,加快推進長裙竹蓀產業應用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應用,促進云和縣食用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根據《云和縣山區經濟項目管理辦法》和《云和縣十三五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等文件要求,在農業推廣研究員王偉平同志的帶領下,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先后在白龍山街道河上、沙溪村,浮云街道庒前村,崇頭鎮栗溪、后垟村等地落實了長裙竹蓀不同培養基質栽培,覆蓋模式、不同播種方式對比,大田棚架不同設計對比,箱式栽培等試驗,通過試驗技術人員進一步掌握了長裙竹蓀適宜的栽培方式、播種時間、基質栽培和地域。
9月底各個試驗點按原計劃完成實施,經業主精心管理,各試驗長裙竹蓀發菌良好,并初見成效。其中崇頭鎮后垟村后杉緣家庭農場實施不同播種方式對比已長出竹蓀菌蕾。
下一步,縣農業局將把云和長裙竹蓀第一產業業態升華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將以生產功能為主的傳統食用菌轉化為兼具生產、生活和文化功能的綜合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