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縣依托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把野生食用菌產業作為一項富民強縣產業重點培育。經過多年的打造,世界“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美食縣”、“中國野生菌之鄉”、“云南省松茸基地縣”的美譽度、影響力得到不斷擴大, “南華松茸”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年一度的中國·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已經成為深受群眾喜愛、客商歡迎的盛大節日;中國·南華野生菌信息港,野生菌南華指數清晰記錄了各類野生菌每天南華市場的交易價格,指導著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野生菌交易價格,野生菌產業持續升級,成效明顯,真正成為了民富縣強的大產業。
樹牢野菌行業風向標
南華在中國版圖上非常微小,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區劃,縣國土面積234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6%;常住人口僅24萬人。但就野生菌而言,南華又很大,坐擁1萬多噸的野生菌年儲量,境內目前已知野生食用菌種類290多種,約占全國野生食用菌930余種的31.2%、占云南省670多種的43.3%,松茸、塊菌、牛肝菌、雞油菌世界四大名菌和經濟價值較高的羊肚菌、干巴菌、虎掌菌、雞樅等野生食用菌均有分布和生長。
野生菌,是大山賜予南華人的一種神奇美味。進入七月,隨著時光的腳步,走進“野生菌王國”之稱的南華,雞樅、塊菌、牛肝菌、雞油菌……這些散發著鄉土氣息的野生菌,用一縷縷讓人難以抗拒的鮮香,深深地觸動著人們的味蕾;菌農豐收的喜悅,垂涎欲滴的山珍美食,無不彰顯著野生菌王國的變遷與發展,散發著南華野生菌“情緣”。
野生菌成就了南華。早在2007年,就獲得“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的美譽。每到野生菌收獲的季節,全縣約有8至10萬人參與從事野生菌采摘、加工、運輸。作為西南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野生菌匯聚南華進行交易,2006年,南華縣野生食用菌產量7700噸,商品交易量達3100噸,產值9900多萬元;2016年,全縣野生菌集散交易量7677噸,交易額5.29億元。10年的數字的變化,記錄著野生菌發展變化的點點滴滴,見證了野生菌產業的快步成長,成為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又一新的亮點。
為防止過渡、無序采摘,南華縣制定了《林權流轉和封山育林育菌管理辦法》,大力推廣集體林權個體承包、聯戶承包和對外承包等經營模式,率先實行“封山育菌、承包經營、規范采收、市場建設、培植龍頭企業”等管護措施,一方面通過封山育菌,保護野生菌種質資源,另一方面不斷推進采摘標準化,野生菌畝產量由10多年前的一公斤左右提高到現在的4公斤以上,出臺的牛肝菌、松茸采集方法標準已上升為全省的行業標準。
打開中國·南華野生菌信息港網頁,野生菌南華指數清晰記錄了各類野生菌每天南華市場的交易價格,成為了行業第一風向標,指導著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野生菌交易價格,南華在野生菌市場有了話語權。
成就山珍美食領頭羊
蘇州有大閘蟹,南華有野生菌。吃菌到云南,云南吃菌到南華。南華野生菌因富含單糖、雙糖和多糖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元素,所含的營養物質有促進新陳代謝,延緩器官衰退,增加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早已名聲在外,這無疑讓野生菌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奢望,舌尖上的美味。
“沒有什么菜肴能替代野生菌,野生菌美食路會越走越寬。”作為南華野生菌餐飲業發展的見證人之一的黃文波感言。
在南華,對于野生菌美食,煎炒、油炸、涼拌、火鍋……只要是能想到的烹飪方法,當地人都可以用來做出一盤野生菌美食——涼拌松茸、塊菌,腌制沙老苞、刷把菌都是南華人獨創的美味菜肴;野生菌菜肴不斷推陳出新,各家餐館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招牌菜,菜品之豐富,菜名之獨特,讓人瞠目結舌:開水雞樅、松茸刺身、土司干巴菌、松茸燉雞、蘭花雞樅、百合爆牛肝菌等形形色色,精妙絕倫,風格各異;野生菌火鍋是南華人最擅長做也是最受游客歡迎的一道菜,用山區土雞或臘鵝熬制的高湯里,放進各種野生菌后一鍋煮,嘗一口菌子,你能咀嚼出雞肉一般綿韌的感覺;以松茸宴、鮮花宴、土司宴、核桃宴、藥膳宴、野生菌火鍋為主的“五宴一鍋”特色餐飲,帶動了全縣以紅龍草墩屋、喜洋洋野菌苑、彝山菌宴、華泰龍賓館等為龍頭餐飲住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讓第三產業發揮出較大的經濟拉動作用。
野生菌系列美食開發讓一大批餐飲企業名聲大噪,全縣共發展野生菌餐飲企業520家、從業人員近2000人,10家餐廳被省烹飪協會指定為“中國南華野生菌美食縣指定接待餐廳”、9戶餐飲企業被冠名“云南餐飲名店”,9個菜品45道菜入選“云南名菜”,南華野生菌美食從南華小鎮逐漸走向楚雄、昆明、北京等大市場,特別是2014年10月,南華把“中國南華野生菌王國·南華野生菌專供餐飲名店”的20塊牌子掛到了深圳,其中,7塊掛到了五星級飯店,小菌子實現了從山間到餐桌“山珍”的轉變,也因南華人探索的獨特的野生菌烹飪方法,積淀了健康向上的野生菌文化和獨具特色美食文化。
推進互聯網+大發展
在2017年中國·南華第十四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期間,中國·南華野生菌研究院暨野生菌大數據中心揭牌儀式在野生菌信息港正式舉辦,標志著南華縣野生菌產業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將全面得到提升。
據了解,南華把“互聯網+”與野生菌產業發展有效融合,新建縣級電子商務廣場,京東、蘇寧、郵樂購等14戶電商企業和騰龍、中通、百世等5戶快遞、物流企業入駐。全縣共建成10個鄉鎮級電商服務站,103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個物流分撥中心,1個物流配送中心,110個村級配送站點,開通縣鄉物流配送線路3條,配備各類物流配送車近120輛,實現線上信息資源和線下實體資源有效整合,電商覆蓋和物流配送有效銜接,助推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全縣發展電子商務企業57戶,促進帶動就業547人,電商的快速發展為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大數據中心主要是整合資源進行產業發展,引領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提出解決方案,推動實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產業化,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提升行業整體水平。”野生菌信息港總經理楊文介紹,面向產業發展,通過創新,破解地方產業經濟建設難題和發展瓶頸,提升地方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大數據中心的要素和資源,助推創新型企業成長孵化,通過建立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的創新產業鏈條,實現研究、開發、產業化與孵化同步推進。將創新成果固化于企業。依托大數據中心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建立公益性的服務平臺,面向全行業開展一系列行業公共服務。 以合作求發展進行全方位、多樣化的國際國內合作,實現協同創新、互動發展。
野生菌大數據中心建立以后,中心將在建立的中國野生菌系統數據庫、野生菌院士專家工作庫、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等,建立培育戰略性目標產業群;強化產品的研發及應用示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支撐服務,提供海量的網絡數據資源和信息服務。提供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平臺;建立成果轉化機制做好孵化創新等工作,促進產業發展。
目前,野生菌大數據中心建成了野生菌產地分布查詢系統(云南可以查詢到鄉鎮)、基于野生菌物聯網的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基于野生菌價格指數的查詢系統、基于野生菌多年的收購和銷售數據庫,進出口數據中心庫、菌類品種庫、專家庫等,其它子庫和系統正在建設和完善。基于野生菌大數據系統信息港已在南華建立十二萬畝野生菌保護促繁基地,將對產業起到有力的帶頭和示范作用。
中共南華縣委書記李云升現場提到,南華野生菌研究院和野生菌大數據中心的成立是南華縣野生菌產業發展的又一亮點,也是南華縣將大數據運用到產業發展的重要實踐,對于推動南華野生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
規劃藍圖續菌香
為加快野生菌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多年來,南華縣認真貫徹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措施,對成效明顯、帶動作用強的野生菌加工企業給予掛牌保護,培育了23家正式注冊的野生菌產品加工企業,實際從事野生菌收購、銷售、加工的企業承包(戶)達100余家,擁有龍頭企業17家,年加工野生菌3000多噸,加工產品主要有速凍類產品、干片類產品、油炸類制品以及松茸茶等多產品,加工工業產值2.5億元,年均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
近年來,南華針對縣內野生菌加工企業規模小而散,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產業的加工升值低等瓶頸,用勢如破竹的力度,決心把南華建設成中國專業的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中心、昆瑞經濟帶上重要的野生菌交易集散中心、云南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目的地,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最終使野生菌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柱產業。
在規劃布局上,按照產城融合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云南省滇中產業聚集區建設、昆瑞經濟帶建設、楚南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發揮野生菌資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南華充分發揮野生菌資源優勢,高起點規劃建設野生菌產業園區,提出了“一基地、一園、一市、多點”的野生菌品牌戰略,不斷鞏固擴大封山育菌基地,提升改造南華野生菌交易市場,規劃建設的野生菌產業園區占地2至3平方公里,建設內容為野生菌美食文化體驗中心、野生菌的采摘觀光區、野生菌美食街;加強與中科院專家的合作,推進野生菌科技研發,引導和鼓勵野生菌龍頭企業成立產品研發中心,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完善野生菌生產的關鍵技術標準、質量檢測和控制體系,不斷提升野生菌產品的附加值;與云南樂旁松露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以野生菌產業為主導,集設計研發、生產加工、商貿展示、產業服務、商務物流、科技創新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鏈——野生菌小鎮,推動野生菌產業集聚,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招商引資機制、投融資機制、各類市場主體財稅與金融支持機制、人才配套服務機制等全方位改革創新,加快形成“大中企業引領帶動、小微企業集聚支撐、個體戶積極配套”的產業集聚化發展模式,推動支撐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的集聚發展,建立形成以野生菌新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山貨”變“山珍”翻開南華野生菌“蝶變”之旅,不難看出,小小野生菌已悄然改變了南華人們的生活,持續推進了南華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正是南華人多年來扎實穩健的每一步,成就了南華名至實歸的世界“野生菌王國”,這朵小菌子,必將推動南華天藍、山綠、水清、民富這個“大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