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僅有中國生產黑木耳,咱們沒有任何國際成果與經驗可借鑒,這就需要我們從基礎研究出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我國蔬菜學科帶頭人姚方杰,近日圍繞即將舉辦的第19屆中國科協年會主題 "創新驅動 全面振興", 分享了這些年在科技創新工作方面的經驗和體會,提出了“由基礎研究入手,根本上破解產業關鍵技術”的理念。
姚方杰多年來從事食藥用菌(菌類蔬菜)遺傳育種與設施環境調控研究,先后被聘為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國家黑木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首席科學家。在她看來,夯實基礎工作對于創新也十分重要,能夠增加創新的可能性,增強創新的主動性。
明知在沒有任何國際成果與經驗借鑒的情況下,憑借黑木耳的小黑片片來研究其遺傳規律、種質評價是很大的挑戰,姚方杰仍然決定“由基礎發育研究入手,從根本上破解黑木耳產業關鍵技術”。她曾帶領團隊去野外考察、自費到英國皇家真菌標本館觀測1811年以來的標本,上百品種的仿生木段與代料栽培平行試驗。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研究,他們有了一系列的原始發現,例如,科學地明確了區分黑木耳不同菌株的穩定遺傳農藝性狀,發現了對無性分生孢子、孢子發芽方式、新的原基發生類型等。這些發現為后續建立有性繁殖系統、種質“形質”評價體系、定向育種模型、全日光間歇彌霧栽培模式、小孔出耳方式、解決“無筋耳”品種糾紛提供了直接數據,進而又促進了有的放矢地開展基因組學、遺傳圖譜、木腐菌草腐化栽培等的深入研究。
“作為一名崗位科學家,我希望根據產業的技術需求,做品種,做技術,解決產業上的問題。”姚方杰說。10多年前,她提出的“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科學理念和“北耳南擴”的產業發展戰略遭到了不少同行的譏諷。然而在李玉院士的鼎力相助下,研究成果已經出版專著《木腐食用菌的營養利用與草腐化高效栽培的研究》,為“森林禁伐”后的今天開展草本基質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創新的全日光間歇彌霧栽培模式、小孔出耳技術、臨時覆蓋技術已由東北向“南”推廣到全國主產區,推動了產業升級換代。
此外,她的團隊首次獲得填補國際空白的黑木耳基因組序列信息,實現全世界共享。建立了世界第一的活體種質與干標本兼具的黑木耳等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及核心種質庫。利用包括西藏、贊比亞等食用菌種質資源開發的新品種,通過國審省審17個,現已經成為主栽品種。
姚方杰團隊創新的熱帶高原食用菌產業化技術,被應用于國家援非項目。非洲區大學聯盟的主席曾形容,高蛋白的蘑菇就是給窮人的“肉”。“非洲人特別喜歡吃蘑菇。”姚方杰說,“但贊比亞過去在濕季才能吃到這種‘肉’,干季不行。”她在贊比亞建立了第一個食用菌工廠,產品已經出口周邊8個國家,讓當地老百姓周年都能吃上食用菌了。該成果得到了贊比亞總統的高度評價。
應中組部、人社部、農業部等邀請,姚方杰曾赴20多個省市做學術報告61次、科普講座147次,培訓西藏高原、革命老區、地震災區等技術人員10489人次。她將應用研究成果集成創新的“良種良法”送到農戶的田間地頭、溫室及大棚里,直接推廣14284萬袋,發放科普材料3830份,經濟效益5.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