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在平泉召開,來自吉林、黑龍江等地的73個貧困縣的代表來到平泉,共同探討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的思路。平泉食用菌產業是本次現場會重點推廣的產業扶貧優秀范例。
平泉發展食用菌產業已有30多年,小蘑菇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頂梁柱”。從起步到發展、提升,平泉食用菌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態勢,目前,全縣食用菌產業從業人數達12萬,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
提升產業競爭力,食用菌產業向設施化、工廠化轉型
“沒想到以蘑菇為原材料,能生產出這么多產品。”3月1日,在承德森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看到展臺擺放的鹽漬食用菌、速凍食用菌、食用菌干制品、蘑菇醬等系列產品,許多貧困縣的代表都嘖嘖稱奇。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平泉就開始利用農林牧廢棄物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食用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生產技術落后、品種單一、規模不夠等因素一度讓食用菌產業發展遭遇困境。為把食用菌產業做強,平泉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多年來全力支持科技研發、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物流、品牌打造等產業鏈節點發展。
平泉縣長曹佐金說,該縣食用菌產業正由傳統農業模式向設施化、工廠化生產轉型。目前全縣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達6萬畝,生產規模達5.6億袋,產量52萬噸,產值54億元??h內有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11家,年加工能力超過10萬噸。
“三零”產業扶貧模式,讓貧困戶享產業發展紅利
“去年第一年種香菇,我就掙了4萬多元。”頭道溝村貧困戶王云民說。王云民在該縣中潤農業發展公司食用菌園區領種了2個大棚、2萬袋香菇,不需要前期投入,也不用擔心市場銷路,只負責日常生產管理,就能賺到錢。
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平泉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全縣已有流通企業126家,合作社381家,加工企業11家。龍頭帶動作用加強了,可沒本錢、沒門路、怕失敗的貧困群眾成了產業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為讓貧困戶分享發展紅利,把產業鏈薄弱環節補強,平泉探索出了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產業扶貧模式。
平泉縣委書記董正國介紹,零成本投入,即運用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由政府整合政策資金、金融部門提供貸款資金作為貧困戶入股園區本金,貧困戶不用出一分錢就能投資產業;零風險經營,即通過產業基礎+新型利益聯結機制+科學防控措施,讓貧困戶不用承擔產業發展的風險;零距離就業,即通過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和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兩區同建”等措施,讓群眾就近參與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的壓力轉到園區和企業這邊,那他們吸納貧困戶進行種植和就業的動力在哪?中潤農業發展公司負責人齊艷斌說,為調動企業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平泉采取了對園區進行補貼和扶持的政策。同時,貧困戶的政策資金和貸款等也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難題。
目前,平泉建設百畝以上“三零”精準扶貧園區100多個,直接吸納8000多貧困戶入駐,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
打造循環經濟鏈條,廢棄物等實現回收再利用
在綠河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區參觀時,大棚外擺放的一種新型環保花盆引起了與會代表們的注意。“花盆就是用廢棄的菌棒制成的。”工作人員介紹,以食用菌廢棄物、稻殼等為主要原料,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制成的花盆,具有透氣性好、可完全降解等優點,可替代陶瓷花盆。
在平泉,每年林業生產形成的小徑材及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通過發展食用菌實現了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而隨著食用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大量食用菌生產廢棄料的處理又成為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平泉實施了食用菌廢棄料循環再利用研究,對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菌糠進行循環再利用。以食用菌為核心,在平泉可以生產“四料一質”,即生產活性炭及塑料顆粒等的原料、有機肥料、飼料、燃料和果蔬栽培基質。目前,平泉已經構建了食用菌—廢菌糠—蛋白飼料—畜禽養殖—糞便肥料—食用菌原料產業內部小循環,“菌炭熱電肥聯產”產業外部大循環的內外雙循環經濟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