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行業作為21世紀朝陽產業,隨著消費結構的調整,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產量逐年攀升,未來,食用菌市場的前景將更為廣闊,競爭也更加激烈。正是因為有了競爭,食用菌行業才有了空前的發展。
食用菌行業的龍頭企業和大佬們,面對新一輪競爭,是如何布局和謀劃的?

雪榕:備戰“三國”元年
自2015年起,我國食用菌產業進入資本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4日,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作為中國食用菌行業的龍頭企業終于成功走向資本市場。
這家靠一根一根金針菇賣上市的企業,自2004年開始涉足食用菌,到2016年成功上市,可謂十年磨一劍,終有所成。2015年公司營業收入10.19億元,凈利潤12335萬元,至2016年9月,食用菌日產能達580噸,居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之首。
雪榕董事長楊勇萍表示:“走到今天這一步,成績來之不易。2008年我們將工廠化食用菌確立為核心產業,引進了很多日韓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消化吸收,目前在單瓶產量和生物轉化率方面已經完全超過日韓。”
液體菌種是雪榕的一項核心技術。使用液體菌種代替固體菌種生產金針菇、真姬菇,整個生產周期分別縮短了約54~82天、70~106天。而雪榕金針菇最高達158.59%的生物轉化率也位于行業之首。“面對消費者,雪榕始終本著對生命健康安全負責的態度,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楊勇萍說,現在老百姓已經不滿足于吃飽,更要吃好、吃得健康。雪榕把重點放在把控源頭上,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和化學品,通過完整的質量控制和品質保障體系及質量追溯體系,讓消費者享受到綠色、健康、安全的食用菌產品。
但是楊勇萍并不驕傲自滿,他意識到雪榕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金針菇這單一品種,萬一哪天價格暴跌,雪榕的麻煩就大了。品類多元化布局——已經成為他著手的第一步。此外,適時深加工布局,進行行業內整合,開啟海外并購步伐,都被納入雪榕下一步的發展規劃中。
楊勇萍清楚地認識到,近幾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每年都以25%~35%的速度在增長,發展如火如荼。但問題是,生產增長速度遠遠快于消費需求,食用菌還沒有真正走入百姓家,導致產能過剩,價格走低,就像現在的金針菇。“未來將是企業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的博弈。”楊勇萍說,雪榕的核心是四個字:質量、成本。以質量取勝,利用原有基礎和優勢擴大產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雪榕上市被視為食用菌行業的一件大事,它預示著食用菌產業正上演著強者更強的局面,將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資本進入這個行業。食用菌是個重投資的行業,上市,已經成為大型食用菌企業的必由之路,未來沒有錢、沒有投資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
楊勇萍坦言,雪榕上市后,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但面臨的壓力也更大,要接受市場和投資者的嚴格監管,這要求我們需要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用業績說話。“明年中國食用菌產能會增加30%以上,意味著,從2017年開始,將進入真正的行業整合洗牌期。”楊勇萍把現在的食用菌行業競爭比喻為“春秋戰國”,但從明年開始將上演“三國演義”。“雪榕作為行業老大,決不能掉以輕心,萬事謀定而后動。明年至關重要,未來如何全在此一戰。”
到2020年,食用菌企業的王國版圖,將有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綠寶:品牌先行渠道布局
“中國食用菌強國之路不是靠產量,而是靠品牌,靠精深加工。我國食用菌加工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同質化,缺乏核心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第十屆中國蘑菇節上一針見血地指出。
曾幾何時,鮮銷食用菌幾乎是所有食用菌企業所熱衷的,因為收益最快。但是隨著2013年~2016年食用菌工廠化規模的擴大,鮮品利潤下降,“鮮品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食用菌企業意識到深加工的重要性,開始把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食用菌產品的深加工上,消費者也將越來越認可食用菌深加工產品。
在品牌與深加工的道路上,中國綠寶集團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早在1995年,綠寶食品有限公司創辦之初,董事長鄭松輝就十分注重商標品牌的保護與推廣,大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
1998年,公司申請注冊“綠鮮”商標。如今,綠寶已發展成為集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果蔬罐頭深加工企業。
2015年6月18日,綠寶集團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這對于綠寶來說,又將是一個新的起點。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綠寶也將其納入了重要發展戰略。
2015年12月,綠寶在新加坡成立康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月,在日本成立綠輝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大健康產品”的研發及“食用菌保健食品”生產銷售業務。
從綠寶集團獲悉,今年,綠寶又開發了一系列食用菌保健食品,利用菌芝復壯提純和細胞破壁技術,生產真正能夠改善人體機能的保健食品。未來會繼續投放資源在大健康產品業務上,并持續拓寬產品線,目標鎖定潛力巨大的亞洲市場。相信未來不久,食用菌保健食品業務會成為綠寶新的增長點一。
在渠道建設上,目前公司已經開始建立團隊,在經營海外市場同時,著手國內直銷渠道的鋪墊,并將重心放在跨區域的渠道建設上,分別在深圳、長沙、南昌等一線或省會城市拓展銷售渠道,保障食用菌產品及時分銷,減少中間環節成本。
在李玉看來,食用菌產業競爭的終極是產業文化的競爭。
對此,鄭松輝表示:“現代企業的發展不光靠銷量,更多靠魅力營銷,魅力即企業文化。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競爭。中國是目前食用菌生產大國但不是強國,國內食用菌企業在提煉自身企業文化上,還有很大空間。”

同發:做雙孢菇原料安全的捍衛者
11月17日下午,福建漳州的室外溫度飆升至30℃,但當走進同發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的雙孢菇溫控生產車間里,卻感到涼意陣陣,一間間干凈整潔的菇房內,陳列著兩排鋼結構培養架,菇床上均勻鋪滿了黑色的培養土,一個個白嘟嘟圓溜溜的雙孢菇破土而出,長勢喜人。身著統一工作服的工人們正站在手搖式升降臺上采摘成熟的蘑菇,然后進行去土、分裝,最后銷售到市場上……
隨著這批標準化溫控車間里的雙孢菇采摘上市,標志著漳州的蘑菇生產進入工廠化時代。這是漳州蘑菇人的自豪,也是同發的驕傲。
漳州雙孢菇種植歷史悠久,從20世紀60年開始,到90年代中后期,漳州的的雙孢菇種植面積、總產量躍居全國首位,獲得“中國蘑菇之鄉”的美譽,其中雙孢菇罐頭出口量占全國8成。臺商投資區角美鎮作為漳州蘑菇主產區,2014/15年產季,雙孢菇種植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幾乎家家都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民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近幾年,我們越來越感到漳州雙孢菇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環境污染問題,栽培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土地利用率低,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都制約著雙孢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發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翠娟表示,尤其近三年,國外對食用菌農殘標準越來越嚴格,而我們傳統雙孢菇生產方式仍然以傳統種植模式為主,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存在農殘藥殘的風險,對漳州蘑菇罐頭出口造成不利影響。
角美雙孢菇生產已經面臨生死考驗,漳州“中國蘑菇之鄉”的旗幟能打多久?角美雙孢菇產業的路在何方?“未來蘑菇產品的質量要求是無農藥化肥、非化學試劑漂洗的健康產品,標準化生產工藝與配套設備設施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必要條件,所以雙孢菇生產必然向著工廠化、智能化模式發展。”王翠娟說,要想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源頭抓起。
去年來,臺商區按照漳州市委、市政府關于農業轉型升級的工作部署,以現代農業的思維,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蘑菇產業轉型升級。
王翠娟介紹說,具體做法是由龍頭企業集中建立一次、二次發酵隧道,生產統一標準的培養料,并搭建溫控菇房進行工廠化種植示范及培訓技術培訓;由政府出資,在原雙孢菇種植面積較大的村落周邊建設集約標準化溫控菇房;菇農采用回購或租賃等模式,經培訓熟悉新工藝和新技術后,采用龍頭企業做好的培養料,在標準化菇房進行有責任的雙孢菇種植。
她指著菇房外的電腦顯示屏說,公司采用物聯網系統對標準化菇房進行智能化管理、實時監控,菇房內的溫度、水分、光照等關鍵信息在電腦上一目了然。“下一步,我們的重點是有機肥,把工廠化生產更換下來的培養料,作為生產有機化肥的原料或者直接作為改良土壤的肥料,實現漳州農業的良性循環。”
王翠娟算了一筆賬:若按照傳統種植方式,一年只能種一茬,平均每平方米產量15~18公斤;工廠化種植一年6~8茬菇,年收雙孢菇150公斤以上,是傳統種植方法的10倍。同樣的種植品種與產地,土地利用率明顯提升,菇農的年收入自然就增長了。“我們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做培養料供應商,幫助菇農提高產量,使其生產出安全可靠的高品質雙孢菇,帶動漳州蘑菇產業鏈的持續發展菇。”王翠娟說,只有解決了農民的生產問題,漳州的蘑菇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