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部秦巴山區西峽縣,山地綿延起伏,林海蒼翠如畫。生活在這里的雙龍鎮陳坪村55歲農民王海賢,通過一朵朵香菇,與山外經濟社會發生著緊密聯系。走進西峽,現代化的香菇大棚鱗次櫛比,這個深山小縣被譽為“中國香菇之鄉”。
王海賢種植的香菇被加工制成干菇,隨后送往鎮上的雙龍香菇交易市場——國內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幾經轉運,最終出現在數千公里外日本大商超的貨架上。
西峽香菇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創業歷程,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產業因何而生?西峽縣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這是地理上的香菇生產“黃金線”。西峽香菇不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上世紀90年代,西峽大力發展香菇產業。一時間,全國各地香菇客商云集西峽,這里迎來第一輪市場繁榮。王海賢表示:“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咱開始嘗到香菇種植的甜頭。”
然而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西峽縣食用菌辦公室主任陳東旭說,挑戰首先來自生態環境的約束。西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涵養區,2006年當地開始實施山林禁伐。而香菇生產的原材料主要依賴于樹木制成的粉末。原材料供應受限,西峽香菇生產由此也陷入低谷。
更深層次的矛盾來自于市場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與西峽香菇種植標準化水平相對較低形成的結構性矛盾。隨著日本等國進口農產品門檻提高,出口出現困難,王海賢回憶:“那段時間,產量也不低,可是一年到頭出力搭工,就是不賺錢。”
面對兩方面挑戰,2006年開始,西峽香菇產業走上二次創業路。首先,西峽縣實施菌材外購戰略,從東北等地購買菌材,通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循環經濟,走出環境約束;與此同時,開始生態標準化種植,目前全縣90%以上香菇標準化生產。陳東旭說,“種植全過程綠色生態,減少人為污染,將出菇周期拉長,保證香菇的產量和質量。”
經過努力,西峽實現了香菇種植規模不滑坡、農民的收入不減少,還取得新一輪長足發展。到2015年,全縣40多萬人中,有近20萬人從事香菇生產、加工和銷售,農民收入的45%以上來自于種植香菇,全年產鮮香菇20萬噸。
產業融合發展也是西峽香菇產業二次創業成功的關鍵。近年來,西峽縣形成“研發育種—標準化種植—統一收購—倉儲物流—深加工”等完整產業鏈。目前,西峽縣有100多家香菇種植合作社,400多家香菇保鮮庫,29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年產值20多億。尤其是香菇醬大獲成功,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河南伏牛山百菌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來說:“完備的產業鏈,增加了香菇的附加值,也讓香菇價格保持穩定。”目前這個公司以合作社形式帶動周邊種植總量超過500萬袋。王海賢正是社員之一,她和老伴種植1萬袋香菇,半年純收入3萬元左右。
西峽縣副縣長朱元朝介紹,西峽目前正在朝兩個方向努力:打造“互聯網+”香菇市場交易中心,各村鎮電商全覆蓋,實現“買全國、賣全球”目標;同時,努力使香菇的西峽綠色標準成為國際標準,西峽成為全國香菇的價格形成中心。
“西峽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內,承擔著一渠清水北送的重要使命。在這種背景下,只有把農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產業,才能走出一條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西峽縣委書記孫起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