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肚菌主要生長在春末至秋初的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多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較多,栽培難度大。謝德松通過對古田縣境內不同海拔地區試驗栽培羊肚菌分析,探索羊肚菌在南方的生長環境條件。
通過試驗,謝德松發現羊肚菌菌絲在馬鈴薯+瓊脂+葡萄糖+腐質土上培養基上生長最佳,試管斜面培養,菌核最大0.5㎝,呈不規則圓形,為多個小或中等大小的小菌核凝聚而成。菌核致密,較硬。后期菌絲上分泌露珠,無色或同菌絲顏色一致。由麥粒47% 、谷殼20% 、麥皮18% 、粗木屑10%、石膏粉1% 、輕質碳酸鈣1% 、腐質土3%組成的原種、栽培種培養基可使菌絲生長快、致密、粗壯,菌絲日均生長量可達12.3mm。
通過試驗,謝德松發現羊肚菌菌絲在馬鈴薯+瓊脂+葡萄糖+腐質土上培養基上生長最佳,試管斜面培養,菌核最大0.5㎝,呈不規則圓形,為多個小或中等大小的小菌核凝聚而成。菌核致密,較硬。后期菌絲上分泌露珠,無色或同菌絲顏色一致。由麥粒47% 、谷殼20% 、麥皮18% 、粗木屑10%、石膏粉1% 、輕質碳酸鈣1% 、腐質土3%組成的原種、栽培種培養基可使菌絲生長快、致密、粗壯,菌絲日均生長量可達12.3mm。
海拔對菌株的生長具有一定影響。古田縣地勢最低點海拔僅10米,古田全境相對海拔高差1613.5米。對比在古田縣內三個不同海拔高度試驗地點的菌株生長情況,表明菌株在海拔330m的室外蔭棚處出菇周期最短,產量最高。在緯度26.52度~26.80度,海拔在330~860m均能出菇。對蔭棚的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針對南方雨季較長,降水量較大的情況,謝德松建議可在畦面上支起塑料薄膜,防止雨量過大,為羊肚菌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謝德松認為除了適宜的生長環境條件以外,也需要掌握對營養袋的放置。二次營養袋的放置如何能取得最好的成效?在播種8~10天后,稀疏的菌絲從土壤內長到土層表面,將形成白白的一層“菌霜”,即分生孢子。這時候就需要將滅過菌的營養袋的側面用刀子劃口后,均勻的排放在“菌霜”上,使羊肚菌的菌絲可以直接接觸“營養袋”中的培養料。
此外,采收的羊肚菌要及時脫水,脫水溫度在50℃/2h即可干燥。當菇體長大到7~8㎝,菌蓋表面的脊和凹坑比較明顯,菇體不再變大,菌蓋顏色逐漸由幼菇時期的褐色變淺為黃褐色、淺黃色時即可采收。同時他也提到要注意對常見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有:螨蟲、跳蟲、鼠害。
透過古田羊肚菌的栽培,看見南方羊肚菌產業的發展,謝德松為羊肚菌種植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表達了他對南方羊肚菌產業發展的期望與信心。
透過古田羊肚菌的栽培,看見南方羊肚菌產業的發展,謝德松為羊肚菌種植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表達了他對南方羊肚菌產業發展的期望與信心。
據悉,2016羊肚菌栽培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暨湖北省食用菌協會2016年年會由湖北省食用菌協會主辦,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松滋市鑫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協辦,會議圍繞“栽培技術”和“產業化發展”兩個議題展開,受到與會人員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