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海農生產的蘑菇非常好,特別是杏鮑菇。它的營養價值跟肉一樣,烤著吃,比牛肉還香。我家招待客人,有時做蘑菇湯,有時烤蘑菇,客人們都非常喜歡。”在贊比亞農業部的會議室內,農業部長蓋文·魯賓達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
魯賓達所說的“吉海農”是吉林省海外農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美元建立的吉海農贊比亞公司。公司以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的科研團隊作為科技支撐,建成了贊比亞最大的食用菌工廠,主要生產平菇及杏鮑菇,日產量可達2—3噸。除供應贊比亞市場外,還出口至南非、坦桑尼亞、馬拉維等周邊國家。目前,研發人員正致力于培育適合非洲生長的雙孢菇、猴頭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
贊比亞有適合大規模發展食用菌的勞動力、土地、氣候和資源。魯賓達告訴記者:“用工業化手段生產農業產品,這對贊比亞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吉海農的食用菌項目對贊比亞未來發展高科技農業,起到了重要的激勵作用,農業部會全力支持。”
食用菌是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傳統美食,具有高蛋白質、高氨基酸、高維生素、低脂肪等特點。坦桑尼亞學者科托·梅什根尼將之稱為“窮人的肉”。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一葷一素加一菇”合理膳食理念。對于以玉米為主、膳食結構單一的贊比亞等非洲國家普通百姓來說,幫助他們發展食用菌產業真是雪中送炭。
吉海農雇用當地工人超過100人,他們都以在這里工作而自豪,即使下了班,也愿意穿著吉海農的工作服。“以前只能在雨季吃上蘑菇,吉海農來到贊比亞后,在旱季我們也能吃到新鮮蘑菇。更重要的是吃蘑菇讓我們有了更強壯的身體,”21歲的包裝車間工人馬蘇佩說,“工作讓我賺錢養家的同時,還帶給我成就感,不是每個贊比亞人都有這樣的機會,我是幸運的!”
吉海農在贊比亞的農業投資始終遵循循環農業的理念,公司董事長姚允武對本報記者表示,食用菌產業作為培植業,可以利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后的副產品作為原材料,廢棄的菌渣還可以作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也能作為養殖飼料使用。姚允武認為,在贊比亞普及循環農業是保護藍天白云的需要,也是為當地農業注入全新發展動力、促其更加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給蘑菇打包,包裝盒上貼著贊比亞各大超市的標簽。記者走訪了盧薩卡一家名為穆藤德爾的綜合性貿易市場。32歲的家庭主婦蓋瑟琳說,“我丈夫不喜歡吃太多肉,他更喜歡吉海農的蘑菇。物美價廉,普通百姓能夠消費得起。”
41歲的恩庫拉是負責貨物運輸的經理,他多次把吉海農生產的蘑菇運到南非、馬拉維等國市場。他說,與肉制品相比,蘑菇是非轉基因、無藥物殘留的健康食品,過去非洲人吃的多是野生蘑菇,現在有了工廠化生產的蘑菇,全年都可以買到。
吉海農計劃擴大現有蘑菇產量,將食用菌廠房擴建至7公頃,蘑菇日產量可逐步擴大至15噸。吉海農還向贊農業部提交了建立中贊農業產業合作區計劃,具體操作方案正在洽談當中。姚允武表示,贊比亞地處中南部非洲的中心位置,周邊8個鄰國目前均未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產業。贊比亞有打造食用菌產業,占領中南部非洲甚至整個非洲的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