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白慧德在會議上作演講
易菇網訊:“我們將繼續探索和總結豬苓種植的理論和實踐,充分挖掘北藥特色,讓’熱河藥材’重放光彩! 我們也希望豐寧縣能成為第四屆全國豬苓會議的舉辦地。”河北省豐寧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理事長白慧德在2015第二屆全國豬苓會議“新產品新技術暨商務推介會”上表達了發展豬苓產業的目標和愿望。
“本著科學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種植戶的各方面條件,我們在豬苓種植上采取了不同的種植形式。”白慧德在談及種植形式時如是說。目前,豐寧縣主要采取了三種不同的種植形式,即在山上的闊葉林中采取仿野生種植、在大棚或閑房內采用箱式立體種植、采用野外地面連片種植。其中,前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白慧德認為第三種方式是苓種植面積最大、收益比較理想的種植形式。
據悉,按照國家總體扶貧攻堅戰的部署,在2020年要實現全國貧困地區的全部脫貧。由于豬苓種植風險系數低、收益率較高、技術可操作,豐寧縣政府和扶貧部門已將豬苓種植列入到種植業扶貧的項目之中。到2018年,計劃全縣豬苓種植發展到60個貧困村,種植面積達到十萬平米,中藥材種植產業產值達到一億元,將使五千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在此基礎上,白慧德提出了“結合扶貧攻堅,建設北方最大豬苓種植基地”的美好愿景。白慧德表示,將繼續打造地方中藥材品牌,爭取舉辦第四屆全國豬苓會議,進一步將挖掘北藥的特色,讓“熱河藥材”重放光彩!
據了解,豐寧縣于2005年開始種植豬苓。由于技術不成熟、種植投入大而影響力太小,初期的種植效益并不明顯。隨著政府對中藥材種植扶持政策的出臺和豬苓種植技術的完善,豐寧縣的豬苓種植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全縣已有五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拉動近三百戶農民進入豬苓種植的行列。截至2014年年末,全縣豬苓種植的產出已在中藥材種植的品種上占據前茅,達到了3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