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點,市民黃先生打進熱線說:3月11日,他在青羊區北大街某大型超市發現,一款散裝蘑菇被超市裝進透明小袋,只標有品名、價格,沒有合格證、生產日期,“如果是過期咋辦呢?”
接到熱線,張麗當即受理,并轉到成都市投訴舉報中心備案。緊接著,這一舉報線索被傳至青羊食藥監局。昨日中午,青羊食藥監局草市食藥監所所長王海濤帶著執法人員來到該超市。
經調查,執法人員發現黃先生所說的該款蘑菇貼有合格證、生產日期以及保質期,“暫時沒有發現黃先生反映的情況。”王海濤說,根據有關規定,商家在售賣食用農產品時,應當在柜臺、包裝等的顯要位置標明產品的出廠日期、保質期、檢驗證明等相關信息;如未標明,將責令整改。
王海濤提醒市民,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建議最好在有條件的情況保留證據,并及時舉報。專家對話在成都一名執法人員監管對象上百家
在前來值守熱線的專家中,何曉是成都市食藥監局的藥品安全總監,為2013年成都市食藥監局機構改革后,首設的兩位安全總監之一。食藥監局設立副局級食品、藥品安全總監,也是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昨日,何曉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
華西都市報:食品、藥品安全總監設立已有1年多,但在大家眼中還較為神秘,其主要工作是哪方面的?
何曉:其實沒什么神秘的,我主要做的是投訴舉報方面的工作。去年,我們接受投訴舉報有1.5萬件,一件件去分派調查。即便全市食藥監系統的工作量大,但我們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投訴舉報中,遇到食品、藥品問題,大家都要養成維權習慣、形成舉報氛圍,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食品、藥品安全會變得越來越好。
此外,政策法規往往落后于監管實踐,我們會結合一些具體案例,研究將監管經驗變成政策法規的可行性。
華西都市報:目前成都市食品、藥品的執法環境怎樣?
何曉:成都共有1千多名食品藥品方面的執法人員,但登記在冊的監管對象就有10萬多家,1:100左右,真的很忙。特別是有些偷偷無證經營的,只有廣大市民都參與到監督中,才能實現更好更有效的監管。
市民張先生:前段時間看到新聞說,有些商販在中藥材里面摻泥沙增重,請問你們查了沒有?
何曉:在春節前,我們對中藥摻假的專項整治就已經啟動了。現在,抽檢慢慢出結果了,除了發現有地龍加泥沙外,還檢測出了有人給紅花染色。我們會按規定查處,還可能會根據情節決定是否移送司法機關。
另外,從現在開始,四川省食藥監局也在全省啟動了對中藥材專業市場的專項整治,時間一直會持續到今年8月。
市民漆女士:我家里買了一桶礦泉水,打開瓶口后,看到瓶口內側有一圈黑點,好臟哦,請問我該怎么做?
張麗:桶裝水污染問題,說明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存在操作不當、清洗消毒措施不到位、衛生條件把控不嚴。你可以第一時間報告不合格產品生產經營所在地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查實后,我們對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及時依法查處。特別提示消費者,在購買到或在市場上發現被通報的不合格產品時,要及時撥打12331投訴舉報熱線進行投訴或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