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宣化區小慢嶺村村民杜文彥家的溫室大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菌棒層層壘砌如城墻,一簇簇肥壯可喜的蘑菇掛在“城墻”上……
“我家種出的蘑菇片厚、口感好,每天采摘二百多斤一上午就賣完了。”老杜和妻子一邊忙碌著摘蘑菇、裝箱,一邊頗感自豪地說。
聊天中,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杜文彥種蘑菇的原料竟是普通的秸稈和玉米芯,而且1斤秸稈、玉米芯最多可種出9兩蘑菇!
據了解,宣化區侯家廟鄉小慢嶺村一直以種植傳統大田玉米為主,收益極低,收獲玉米后的廢秸稈、玉米芯如何處理一直讓村民們頭痛。以前,秸稈、玉米芯還能用來當柴燒,而現在電磁爐、液化氣代替了用柴火燒水做飯,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不是堆在房前屋后任其腐爛,就是就地焚燒污染了空氣。
兩年前,杜文彥偶然間從報紙上看到秸稈、玉米芯可以栽培食用菌,愛動腦子的他開始琢磨:如果廢秸稈、玉米芯可用來栽培食用菌,那取材就太方便了,還順便解決了廢舊秸稈處理難題。緊接著,杜文彥到市場上了解了一下,發現本地還沒有種植食用菌的農戶,蘑菇全是外來貨,銷路應該不成問題。就這樣,杜文彥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北京學習了種植食用菌的技術,還抱回了大量的學習資料。
2013年,杜文彥建起了宣化區首家用秸稈、玉米芯培育食用菌的基地,一個月后,一簇簇片大層多的蘑菇從菌棒兩頭長了出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如今他們已能從自家蘑菇里選取品質優良的自制菌種,種植出的蘑菇品質也是越來越好,銷售也是越來越旺。杜文彥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大棚能消化3萬斤的秸稈、玉米芯,畝產年收入能達到6萬元,而且種完蘑菇的下腳料還可以當做有機肥,直接施入農田,可以說沒有一點兒污染和浪費。
杜文彥在廢秸稈、玉米芯里種植蘑菇獲得成功,不僅讓自己致了富,還為當地發展循環農業闖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