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既然享用了這一資源,就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它。”9日,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草原所冬蟲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走社區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牧民的主動性。
“從1995年研究蟲草至今,冬蟲夏草的蘊藏量雖然年際間可能有小的撥動和反彈,但總體趨勢在持續下降,如果照這樣的采挖速度,冬蟲夏草資源的枯竭是必然的趨勢。”李玉玲說。
為此,李玉玲建議冬蟲夏草可持續利用要走社區管理模式,并對其下了定義,強調牧民的自主、自覺、自治,即由牧委會進行宣傳引導,以牧民為主體的,自覺地進行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杜絕外來人員以純盈利為目的行為。
“牧民對自己草場的特點最清楚,他們知道什么時間昆蟲(冬蟲夏草由寄主昆蟲與真菌構成)在飛翔,他們可能說不上原理,我們通過系統的研究告訴他們這個現象是干什么的,如何去保護這個現象。”李玉玲同時強調,“我們教會牧民用科學的認識去了解他身邊的現象,這樣他才能明明白白地去保護,實際上宣傳到個人,宣傳到牧區是大的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
李玉玲表示,“2011年,我們在玉樹國營農場建立了一個500畝的核心保護區,把以前一些實驗室的理論放到這去實踐。事實證明這一模式在核心保護區是比較成功的,通過人均采挖量的對比,以及人為干預的管理模式,冬蟲夏草資源的可持續體現得很明顯。”
據了解,這一模式是李玉玲負責的“玉樹冬蟲夏草核心保護區建立及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的研究內容之一,并于日前通過了青海省科技廳的成果驗收。李玉玲研究團隊在該項目中還提出了冬蟲夏草保育區大小、保育區流動更替機制、合理采挖強度及寄主幼蟲密度與冬蟲夏草產量的形成具有正相關性等冬蟲夏草的保護原理。
“將這些原理教給管理部門,再由管理部門教給牧委會,牧委會向牧民進行宣傳,那么冬蟲夏草就可實現可持續利用。”李玉玲說。
冬蟲夏草素有“軟黃金”之稱,主產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青海省是冬蟲夏草的最大產區,產量占中國冬蟲夏草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