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人工培育十年仍沒結果
松露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出攀枝花地區松露人工種植的方法。“現在的松露就像白撿的,誰挖到是誰的。”張洪貴說,松露不是受保護物種,林業部門執法人員看見濫采濫挖時也束手無策,“如果濫采濫挖導致水土流失或者破壞了其他保護物種的時候,我們才有執法權力”。一般情況下,執法人員只是勸阻,執法人員一走,村民又接著干。“每年采摘季開始前,林業部門都要給農民宣講松露科學采挖知識。”張洪貴說,但是效果不明顯。
“誰都怕自己去晚了被別人挖走了,采挖的時間越來越提前。”柳成益2004年畢業起就一直在研究松露人工培育的方法,正好與松露價值再造吻合,他目睹了松露給當地山民帶去的好處,也見證著無序開采給野生松露帶去的滅頂之災。
柳成益開始攻關之時,法國、意大利、新西蘭等國家已經掌握了松露人工培育的技術,法國松露人工培育比例高達70%,新西蘭本不出產松露,在人工引種后,年產達5噸左右。
中國為什么沒有跟他們展開合作?一方面是品種、生存環境存在差異,柳成益說,另一方面則是高昂的技術成本和對中國松露出口沖擊當地市場的擔憂,因此,技術引進的道路并不順暢。
柳成益及團隊考慮將菌根苗感染到樹苗根部,當樹苗長成大樹后,松露也就長出來了。他們在鹽邊縣新九鄉建起了100多畝的實驗基地,但是10年時間過去了,至今還沒有結出松露。
12月初,攀枝花舉辦了第三屆中國(金沙江)國際松露節,吸引了法國松露行業專家一行,其中松露人工培育專家蘇和扎特·皮爾在實驗林取樣后觀察到大量感染了的菌絲體,“這說明方向是對的”。法國專家的話讓柳成益有了信心,“也許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才能見成效”。
據了解,野生松露結果周期一般是五六年,人工培育因環境、樹種等要素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可喜的是,目前攀枝花與法方達成了合作協議,將在人工培育、價值開發等方面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