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營丘鎮榮家陽阜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而他培育出的優良平菇菌種——“濰平一號”,在24個省市推廣種植,產生效益4000多萬元。
1996年4月19日《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曾對他進行專題報道,他先后在省內外的農業刊物上發表科技文章80多篇,他還有市農業局評的中級職稱——農技師,他就是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王孟良。
初見王孟良,他穿著張口的鞋子正忙著翻料,眼前這位農民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第一次見到記者還顯得有些拘謹。可一提起蘑菇,他一下子變得神采奕奕。
“這些料里可還有不少講究呢?”王孟良一邊翻一邊告訴記者,這些料其實是“廢物循環利用”。放下手中的活,帶記者鉆進了蘑菇棚。
棚里的平菇稀稀拉拉,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是收獲尾聲了,不過這些培養基還有大用處,“加上一些輔料,再用生石灰調節一下酸堿度,就可以用來種雞腿菇了,現在我就開始忙活了。”
僅這種循環,每噸料可以增加4000塊錢的收入,而在28年種植蘑菇的過程中,王孟良已經有了自己的“蘑菇經”。
培養基不僅可以循環利用,還增添了新內容。棉籽皮作為培養基的主料,這幾年價格不斷升高,也讓蘑菇種植的成本不斷增加,所以王孟良試著用玉米芯替代部分棉籽皮,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把成本降下來。
在王孟良的三個蘑菇棚里,并不是只種植一個品種,而是根據市場及季節變化,輪流選種平菇、秀珍菇、榆黃菇、雞腿菇、草菇等幾個品種,在不同的溫度、濕度,種出最適宜最暢銷,投入又少利潤又高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