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筆者來到位于山東省平邑縣溫水鎮前貫村,只見溫棚內遍布巴掌大的金黃色靈芝和白色猴頭菇,棚外是成片的黑木耳培養袋。
“現在,漸漸氣溫低了,這些黑木耳要進棚生長。這樣,一年到頭都可以生產黑木耳,提高土地利用率。”該合作社技術員汪運河介紹說。
據了解,今年該合作社生產黑木耳2萬多公斤,實現產值100多萬元,做到了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益。投資人、合作社總經理楊成彬笑得合不攏嘴:很多人都因為農業投入大、產出周期長,而不敢涉入。而我們選擇菌業生產,邊建設邊生產,3個多月就見了效益,真是想不到產出效率這么快。
在該合作社原料車間,堆成小山一樣農業廢料有當地木材工廠加工剩下的木屑,有農業廢棄物棉子殼、秸稈等,在當場農民看來,沒有一種值錢的東西,卻生產出美味的黑木耳、猴頭菇和珍貴的靈芝。
在生產車間,工人將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接下來高溫消毒,經過一段時間室內培養后,再接種菌種,開始生產食用菌。收割食用菌后,菌袋最后被運進附近的生物質發電廠燃燒發電,這些原料就完成了新一輪的生產使命。
楊成彬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個菌袋原料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約1元左右,可生產60克黑木耳,按照目前市場價格價值在2元以上,靈芝、猴頭菇效益還要高出幾倍。
就是這樣好項目,曾經讓有技術的汪運河“望錢生嘆”:自己有30多年的食用菌種植經驗,多年想做大食用菌產業,既可解決農業廢棄物出路問題,還能為當地農民解決致富無門的困境。但沒有資金,只好小打小鬧,帶動效益不明顯。
去年初,楊成彬在前貫村干水利工程時,了解到汪運河情況后表現出濃厚的投資意愿。楊成彬和汪運河一起考察食用菌市場,反復比較生產效益,掌握了一手市場資料,認可了汪運河的生產技術,決定投資建設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把汪運河的技術轉化成產業成果。
有了資金投入,很快完成征地、成立合作社和廠房建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該合作社購置先進的攪拌機、裝袋機和臭氧空氣消毒機。菌袋進入生產狀態后,自動灑水設備按需灑水,非常方便。今年一開春,開始了第一批10萬袋黑木耳實驗性生產。初戰告捷,短短幾個月,10袋黑木耳培養袋生產黑木耳近3000多公斤。到今年10月底,已生產出黑木耳2萬多公斤,實現產值100多萬元。靈芝、猴頭菇杏鮑菇相繼投入實驗生產。
除了現代化的設備,汪運河用很多“土法子”減少成本,如滅菌時蓋上塑料布,既簡單,投入少,消毒殺菌效果卻非常好。在實驗田,實行林下套種模式,林地下放菌袋,兩者彼此促進生長。進入冬季后,將菌袋移入簡易大棚,實現食用菌全年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從今年實驗結果看,食用菌產量高、質量優、價格好,畝收入超過1萬元,效益非常可觀。對今后的發展,汪運河和楊成彬以合作社基地為技術核心區,規劃出菇棚100個、發菌室11個,建成綜合性的菌類種植基地。同時,以基地為核心,逐步吸引周圍的農戶參與進來,帶動更多的村民種植食用菌,實現致富夢。
如今,土專家”汪運河拿技術入股,楊成彬投資購入先進設備,技術和資金“激情碰撞”,廢棄物淘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