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赤壁市新店鎮望夫山村。赤壁市華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華豐合作社”)的倉庫里,碼放著整整齊齊的稻草包,堆放著不少油茶殼、廢竹渣,還有剛從藕粉廠拖回的藕節巴……
“作為咸寧市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為何倉庫里的物資都是些農業‘廢料’?”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的疑問,合作社理事長李平華早已習以為常,“我們的食用菌正是用這些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一年可生產2000余噸。”他介紹,通過銷售菌棒和各種食用菌產品,開展食用菌采摘、技術培訓等活動,合作社一年收入接近8000萬元。
43歲的李平華種植食用菌十多年。起初,他和大多數菇農一樣,用木屑、麩皮和米糠作基料,利用赤壁與武漢毗鄰的區位優勢,在白沙洲市場設檔口,將基地鮮菇直銷武漢。
2017年,我省吹響秸稈綜合利用號角。李平華在農技人員幫助下嘗試用秸稈替代木屑栽培平菇,每個菌棒節約10%成本,且菌菇的產量、品質不受影響。
受到啟發的他,開始嘗試用各種本地常見廢棄物制作菌棒。稻草代替木屑栽培平菇,竹渣代替木屑栽培竹蓀、香菇、木耳,油茶殼代替棉籽殼與麩皮栽培猴頭菌……在農技部門指導下,李平華逐漸掌握平菇、黑皮雞樅、猴頭菇、香菇、榆黃蘑、茶樹菇、木耳等超十種食用菌菌棒配方。每種配方中,本地農業廢棄物含量從30%到80%不等,較之前節約成本10%到30%。
近年來,隨著合作社發展規模壯大,原料需求增大,李平華開始在各種廢料堆里“淘寶”:找崇陽竹筷廠買竹渣、找嘉魚藕粉廠買藕節巴、找通城茶油廠買油茶殼,還有紅薯藤、油茶殼、稻谷殼、蓮子殼。他的合作社成員發展至150人,建立菇棚800多座,一年回收利用各種農業廢棄物超過5萬噸。其中,回收量最大的還是水稻和小麥秸稈。
“菌菇廠幫我們的秸稈托了底。”望夫山村村民代九英說,在當地,秸稈最好的去處是進飼料廠,可以賣到700元到800元一噸。可是飼料廠只收干秸稈。赤壁屬于山區,田塊較為分散,夏收季、秋收季遇到陰雨天,農機手忙不過來,收晚了的秸稈容易受潮,只能賣到電廠當燃料,100元一噸。現在有了菌菇廠,干濕秸稈一樣能收,一噸賣200多元,幫村民增加了收入。
近兩年,被村民們寄予厚望的華豐合作社開始引進靈芝、羊肚菌等高端食用菌品種,并加大深加工開發力度,建立銷售團隊,線上線下同步發力。
記者在他的合作社展廳看到,合作社不僅加工出八味菌湯包等方便食品,也開發出靈芝片、靈芝破壁孢子粉等保健食品,還把靈芝做成觀賞盆景賣,光靈芝孢子粉一年賣出2000多萬元。展廳旁不但有成片的菇棚,還有蘑菇主題餐廳。每周末,都有家長帶孩子前來采蘑菇、吃蘑菇宴。
“農林廢棄物利用就是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過程。使用秸稈等廢棄物生產的產品價值越高,主體回收利用的積極性也就越高。”省農村能源辦負責人說。
目前,華豐合作社已入駐抖音、京東“京喜”、美團優選等各大電商平臺,力爭今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