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九龍春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畢業于南昌大學的年輕員工耿立被派來帶領記者參觀廠房。一名本科畢業的高材生甘愿留在潢川縣一個縣級企業,一呆四五年,著實讓人好奇。“我就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耿立解開了記者的疑惑,同時也讓記者更加留意起了這個企業。
九龍春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積不大,200多畝,成立時間也不長,3年多,但是這家從事珍稀食用菌生產和研發的企業,銷售卻很火爆。“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李龍告訴記者。
果然,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杏鮑菇菌包裝袋廠房內十幾名員工將玉米芯、棉籽殼、豆糟等原材料轉入菌包內,通過傳輸帶運到滅菌廠房。返車通道上,來來往往的運輸機將滅菌后的菌包再運輸到實驗室接種液體菌種,然后搖瓶、養菌、出菇……即便嚴格的控制溫度和濕度,一個菌包的出菇期也要一個月。
鮮品食用菌雖然銷量好,但是利潤低。“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開始思考如何對食用菌進行深加工。”李龍說,“在市場上個頭太小的食用菌不太好銷售,但是營養價值卻很高,食用菌如果深加工,必須最大化地利用這些原料。我們自己種食用菌,正好有這些純天然的原料,深加工對于公司來說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于是,食用菌風味醬生產線和食用菌休閑食品生產線在2013年被列入公司的發展計劃。經過兩年籌備運營,2014年8月,這兩條生產線開始調試生產,預計到今年年底產值將達3000萬元。
正在采訪時,李龍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四川成都的一位女士咨詢代理食用菌事宜。“這樣的電話,多的時候一天能有幾十個。”李龍臉上洋溢著笑容,“我們的‘九菇香’系列產品目前還處在調試和用戶反饋階段,后期我們還要做電子商務,把品牌做大做強。”
“公司發展這么快,不擔心原料供應嗎?”記者問。“近期,我們計劃成立一個食用菌合作社,把菌包交給農民種植,然后再回收,在帶動農民致富的同時,也能保證我們的原料供應,這才是雙贏!”李龍信心滿滿地說。
永不滿足,才能一直進步。為了提升經濟效益,九龍春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出了一條“玉米芯、楊木屑等農林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管理節點科學化,栽培過程智能化,菌糠廢料回收利用價值最大化”的資源綜合開發與循環利用新模式。出菇后的菌包和食用菌栽培材料將會被轉化為菌糠廢料,部分菌糠廢料通過風干,可以作為生物質燃料,節約燃料物質,部分菌糠廢料作為有機肥料,培育有機茶葉、景觀花木。“通過對這些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公司一年能增加15%的純利潤。”李龍說。
“我們要做以食用菌為主體的產業鏈,從菌種研發到生產研發、深加工、精深加工,一步都不放過!”李龍說。顯然,九龍春天實現了從農業里“長”出大產業,它的“春天”讓我們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