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走進盧氏縣范里鎮南蘇村順林反季節香菇生產基地,一股清香撲面而來,兩座鍋爐煙霧繚繞,鏟車正在拌料,幾臺裝袋機正有節奏地工作著。人們忙著套袋、扎口、搬運、入鍋,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順林香菇廠前身是80年代興辦鄉鎮企業的金屬鎂廠,占地70多畝,剛建成沒生產就瀕臨倒閉,廢棄多年。2012年,官坡香菇種植大戶王根鎖和幾戶菇農瞄準市場行情,來這里辦起了反季節無公害香菇廠,并充分利用洛河灘林地,以每年三四茬反季節試種成功。部分菇農紛紛到這里投資種植,老板王根鎖就以700畝洛河灘林為載體,發展林下經濟,擴大規模,注冊資金600萬元,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現代化模式,建起日光溫室大棚25個,購置冷藏車1輛,建起8噸鮮菇冷庫兩個。2013年栽培規模達136萬袋。反季節栽培香菇從每年4月中旬到9月上旬,實現產值1500萬元,填補了鮮菇產品的季節性空白,市場供不應求。鮮菇產品銷往西安、武漢、重慶、鄭州等地,優質菇出口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我種48000袋香菇,收入43.4萬元,除去開支,凈掙24.5萬元。”種植大戶郭永朝高興地說。
隨著規模的擴大,香菇廠“引鳳入穴,借巢下蛋”,按照“五統一”的方法,即統一基地、統一材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服務、統一栽培模式、統一收購銷售,使不少菇農積極參與,現已發展到42戶,并租用一部分耕地,使占地面積擴大到210畝。
優越的地理條件,現代化的生產規模,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菇農的腰包鼓起來了,周邊農民也得到了實惠。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有活干,既學會種菇技術又可以掙到錢,南蘇村農民王朋和丈夫常飛沖,放棄外出打工,僅種植香菇一項就能增收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