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蘑菇這個行當叫industry,也就是工業,是按照工業理念來做的。在我國,食用菌這行叫farming,是農業理念。兩者不是同一個狀態。
食用菌因口感獨特和營養價值高而被列入“21世紀健康食品”清單。隨之,食用菌產業也因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成為各地現代農業、循環農業、扶貧致富、農民增收的首選項目。
食用菌可“點草成金、變廢為寶”,是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的代表產品。因此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得到投資商的青睞,產業迅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進程加快,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然而,供需關系不平衡、局部產品嚴重滯銷的現象也不容忽視。
那么,影響我國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源是什么?未來產業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哪些因素?
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張金霞。
工業理念與農業理念存在差異
《中國科學報》:我國種植食用菌的歷史有多長?
張金霞
菌類的食用歷史相當悠久,有3000年以上。傳統的栽培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但是采用近代技術生產食用菌,像農作物那樣有種有收,并形成穩定的生產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是從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或70年代初才開始,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的歷史。所以食用菌與其它農作物相比,生產經驗和技術經驗都是比較薄弱的,食用菌確實是一個很年輕的產業。相反,提升的空間也很大。
食用菌產業真正迅速地發展,快速形成產業,是隨著改革開放開始的。1978年我國的產量是鮮重40萬噸,35年后,2013年達到了鮮重3169.7萬噸,發展很快。
《中國科學報》: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是否相比國外更晚?
張金霞
不能這么說。這是兩個概念:發達國家早已完成工業化,進入工業社會。在歐美,食用菌這個行當叫作industry,也就是工業,是按照工業理念來做的。日韓,比我們早30年走上了食用菌工業化的道路。而我國是農業農業大國,一直以農業的園藝學理念生產食用菌,我們最多使用的就是各類園藝設施,如各類溫室、大棚、中棚、小棚等。在我國,食用菌這行叫farming,是農業理念。兩者不是同一個狀態。
此外,中國人的飲食是多樣化的。我們吃肉、菜,花樣很多,而歐美只吃牛肉、雞肉,不怎么吃鵝肉、鴨肉,連豬肉也很少吃。民族多少年來的東西,自然導致我們的現在與別人的現在不一樣。所以歐美的食用菌幾乎就是雙孢蘑菇,日韓的種類也不多,商業化栽培的十余種而已,而我國商業化栽培有60種。
中國開始嘗試工業化種植,起始于1983年,但是受多種條件的限制,十幾年未取得完全的成功。直到2000年左右,工業化才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是在2008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