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穩定產量 靠品牌推向市場

2009年3月,高云富通過借錢和貸款湊了15萬元,在村里承包了30畝地開始種植竹蓀。第一年,高云富的30畝竹蓀因為投入大、技術不過關,只賺了3萬多元,經過改進,2010年高云富就賺了20多萬元。2011年,高云富的基地面積擴大到了100畝。竹蓀是一種高溫菌,國內竹蓀的主產區在福建,貴州、四川、江西也有種植。每每隨著氣溫升高,高云富種植竹蓀帶領鄉里鄉親共同致富的信心就更加充足。如今,有規模、有經驗,有市場,種植竹蓀對他而言如同有財富手到擒來一般痛快。
然而,積累了充分經驗的高云富對這樣的狀況還不夠滿意。因為前兩年一到收獲季節,他就得聯系福建的經銷商,以批發的形式銷售烤干的竹蓀。經銷商的經手,也讓其中利潤打折,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真正做竹蓀的主人。
就這樣,他在第三年開始改變:
高云富:“本身統貨批發出去利潤就很薄,我就想著銷售這一塊,直接開始做禮品。”如今,他把竹蓀這種食用菌做成了品牌——把竹蓀包裝成禮盒推銷到土特產超市進行銷售,成了當地“獨一份”的生意。2011年高云富成立了合作社,為的是進一步擴大種植、經營規模。
漸漸地,大家對對高云富的和實干和人品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找高云富學習竹蓀種植技術,加入他的合作社。2014年年初,高云富在縣城開了自己的專賣店,產品從品質、包裝到價位都面向大眾化消費。
但一向敢想敢拼的高云富還不會停下創新發展的腳步——今年他還要實施一個大計劃。從2010年至今,他一直在研究竹蓀的層架式立體化種植,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解決土地無法復種的問題,同時節約勞動力。“這個行業里面我所知道的是沒有人這樣做立體化的。單從土地面積上來說可以提高六倍的使用效率。”
對高云富而言,創業的道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