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銀耳具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優勢。通江先后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四川省扶貧連片開發試點縣,四川省首批現代農業產業食用菌基地強縣等,為通江縣加快銀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和項目支持。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1991年,舉辦了首屆通江銀耳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數千名客商的青睞和佳譽;建立了領導班子和督辦機制。1997年,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食用菌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并把食用菌生產納入各級各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指標;出臺了《關于建立和完善食(藥)用菌產業發展機制的意見》、《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意見》、《關于推進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把食用菌作為立縣支柱產業長抓不懈;制訂了通江食用菌產業2009—2015年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制定了銀耳倍增計劃;設立了財政專項,縣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出臺了《通江縣招商引資辦法》和《關于財政涉農項目資金整合管理的意見》等文件,制定了對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扶持的招商引資和財政投入政策。
通江銀耳發展態勢良好,成為了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通江縣委、政府大力實施“產業興縣”發展戰略,把以通江銀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縣的動力產業來抓,取得良好成效,成為了富民強縣的助推器。
生產發展實現規模化。初步形成了“一帶”——小通江河流域食用菌產業帶、 “兩園”——中國通江銀耳產業園/諾水河食用菌示范觀光園、“四區”—— 周子坪食用菌萬畝示范區(省農業廳認證)、諾水河食用菌萬畝示范區(省農業廳認證)、梓潼食用菌萬畝示范區、陳河萬畝銀耳示范區生產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格局;全縣已建立食用菌基地鄉鎮27個,專業村80個,全縣常年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4萬多戶,占全縣農戶總戶數的25%左右,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3000多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村達30個,其中碧山村被列入為農業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100個示范聯系村名單;2014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億袋,預計可實現食用菌總產量18萬噸(鮮品),產值20億元以上。
全產業鏈條正逐步形成。建立了涪陽銀耳專業市場、鐵溪香菇交易市場和縣城食用菌產品集散地。培育和引進了通江銀耳有限責任公司、山霸王公司、裕德源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光泰科技有限公司、浩翔科技公司等食用菌加工和經營企業,研究開發了銀耳湯飲料、銀耳酒、銀耳餅干、銀耳面膜、壓縮銀木耳等為主的7大系列20多個品種產品,其中山霸王銀耳湯飲料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在2014第91屆重慶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深受青睞,達成訂單3000萬元,研制的首烏銀耳膠囊和銀耳多糖即將投產,初步形成了菌種生產、銀耳種植、初級產品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
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四川省食用菌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巴中市銀耳科研所良種繁育及技術推廣體系基本建成。建有菌種選育、科研用房1600平方米,有二級菌種生產廠房3600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180臺(套),生產規模基本能滿足全縣生產需要,構建了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為依托、以巴中市通江銀耳科研所為中心、以縣銀耳良種繁育基地為骨干的銀耳良種繁育體系,開展了銀耳新品種選育、銀耳短段木熟料四季栽培、高溫香菇覆土高產栽培、香菇層架栽培、大田栽培、黑木耳露地栽培等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究。育成的銀科2011-1、銀科2011-2等優良銀耳菌株得到大面積推廣,探索出了通江銀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香菇立體栽培模式及室外越夏新技術分別獲市縣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 。培育了大巴山、碧山、仙人嵌等21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吸引了4500多戶種植大戶和60個營銷主體,提高了耳菇農的市場組織化程度。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培育和引進了銀耳公司、山霸王、光泰科技、裕德源、青櫟公司等12家龍頭企業,積極加入到生產基地建設中,與專合組織和農戶簽定訂單收購合同,食用菌商品處理率達到9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營銷渠道逐步拓寬。積極組織企業、專業合作社先后到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地參加農博會、西博會、渝洽會等展示活動,宣傳區域品牌,拓展銷售渠道;積極開展農超對接活動,仙人嵌、碧山村等食用菌基地先后與重慶、達州、巴中等大中城市的批發市場和超市建立了產品配送關系,基地食用菌直接與市場實現對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主動在成都、重慶等城市設立分公司、開設窗口,將食用菌產品推向大市場。
銀耳文化挖掘有力有效。2004年,在陳河鄉建立了通江銀耳博物館,通過歷史文物、實景模擬、攝影圖片、文字說明等方式,全面展示通江銀耳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中國銀耳之鄉厚重的歷史內涵。今年,在高明新區新建了通江銀耳博物館,以平面、立體模型、實物以及多媒體手法,通過歷史文物、實景模擬、攝影圖片、文字說明、視頻投影等方式,對通江銀耳的生態環境、栽培工藝、歷史典故、發展過程、神奇功效、產品開發等作立體式全方位展示;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有關通江銀耳的故事、傳說,創作了一大批以通江銀耳為主題的詩歌、散文、書畫、歌舞,編篡了《通江銀耳志》;開發了銀耳全宴,豐富了銀耳文化內涵;目前,通江段木銀耳生產工藝正在積極申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業帶動有力。圍繞銀耳產業建新居,楊柏鄉仙人嵌村,陳河鄉河壩場村、陳家壩村,諾水河鎮梓潼村、碧山村等依靠食用菌產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全縣初步形成了一批環境優美舒適、銀耳文化特色鮮明的宜居耳鄉新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開通幸福美麗鄉村旅游專線,通江成為都市人避暑休閑、采耳體驗,品嘗銀耳佳肴、體驗銀耳文化、享受鄉下寧靜生活的最佳地點。
通江銀耳發展前景美好,致力打造全國最大的銀耳產業集群
今年3月,通江縣委、縣政府編制完成了《通江銀耳倍增計劃實施方案》,將充分利用中國通江銀耳產業園和春在工業園,著力引進一批帶動力大、支撐力強、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項目,積極推進銀耳產業升級。重點開發銀耳茶、銀耳飲料、銀耳羹、銀耳酒、銀耳化妝品、銀耳多糖、銀耳膠囊等加工產品,提高銀耳附加值。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段木銀耳為核心,銀耳育種、種植、加工、流通、科研為一體的通江銀耳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建成銀耳產業加工集群,實現銀耳產品商品化處理率100%、精深加工率50%(段木銀耳10%,袋料銀耳100%),年實現銀耳加工業產值12億元;到2020年,建成中國最大的銀耳加工業產業集群,創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培養市(縣)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實現銀耳產品商品化處理率100%,精深加工率70%(段木銀耳20%,袋料銀耳100%),年實現銀耳加工業產值40億元;力爭通過10—15年的努力,把通江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銀耳產業集群,實現通江銀耳年產值達100億目標,銀耳產業成為帶動通江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富民增收的戰略性、先導性支柱產業。
1991年,首屆通江銀耳節舉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數千名客商的青睞和佳譽,并獲得眾多商人的投資;2004年,再次舉辦銀耳節,通江銀耳再受世界矚目,通江銀耳節也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節會”。通江縣舉辦銀耳節,旨在大力宣傳、推介以通江銀耳為首的通江縣特色產業品牌,擴大通江縣特色產業的對外開放、交流與合作,提升通江縣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推動通江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縣域經濟更加科學、健康、快速發展。同時,對外宣傳和推介通江優勢的旅游資源,展示通江縣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樹立良好對外發展形象。
此次中國•通江銀耳節由通江銀耳協會主辦,中國食用菌協會、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協辦,以“走進銀耳之鄉、感受魅力通江”為主題,秉承“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的辦節思路。活動以品鑒通江銀耳和感受通江銀耳文化貫穿始終,讓賓客可以到現場品鑒美味的通江銀耳產品,感受悠久豐富的通江銀耳文化。節慶中,將開展“招商引資洽談會、旅游發展研討會、中國通江銀耳產業發展研討會、銀耳博物館開館儀式、四川省食用菌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及巴中市銀科研所授牌儀式、特色商品展示展銷暨房產交易會、“賽耳會”暨“銀耳大王”拍賣會、書法攝影作品展、民俗文藝展演等活動,多樣化呈現以通江銀耳為首的特色農產品的魅力和通江優質旅游產品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