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打工的時候,王友明發現農學院內有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一顆不愿放棄的心又在他的心中點燃,于是他邊打工邊培訓。直到2001年,他終于積攢到了一定的資金并學習完了全部課程,他決定再次回家創業。
回到家后,他立即種植了3畝地的食用菌,當年便凈收入3.5萬元。
終于看到了回報的王友明在這時候開心了起來,第二年他就嘗試運用所學的新技術,增加種植平菇、雞腿菇、香菇等。直到2003年有3位打工回家的朋友合股種了香菇和平菇共計20畝,當年凈收入35萬元。他的臉上開始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單一的種植耗費成本大,2004年至2008年四年中,他與20多名青年朋友做起了食用菌產業,投入80多萬元,建起了2400平方米的菌棒加工廠。并且有了規范的接種室、滅菌室等相關設備設施。
有了大量的資金注入,王友明對他的產業信心增強了很多。這一時期,省市縣對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相繼出臺了一些就業創業扶持政策。
2012年,王友明所創辦的菌業作為印江縣的朝陽產業,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僅印江縣就業局就向他提供了72萬元的創業小額擔保貸款。之后,王友明自籌資金300萬元,組織本村近20個年輕人籌資80萬元,成立了武陵山富民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600畝的大棚生產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體系,年收入達到800萬元,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受益。
2013年,木黃鎮食用菌示范園區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創業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乘著這股東風,順勢而上,他在該園區內成立了“貴州省梵天菌業有限公司”。
一年來,通過政府各類項目扶持,自己投資,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銷售不斷擴展,社會效益不斷提升。截止目前,公司實現年產值4000萬元,利潤1200萬元,固定資產達5000余萬元。通過公司龍頭帶動,園區現已發展菌業大戶121戶,創業帶動就業2000余人。
王友明說,我的家鄉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業的時候就是靠著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才能夠達到今天的成就。現在我的企業成功了,下一步我考慮的是如何帶領更多的人一起在致富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