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標準化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一輛輛運輸車輛,來往穿梭;一個個菇農正忙著采摘、挑選,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 15日,在“中國食用菌之鄉”——河北平泉縣桲欏樹鎮義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
“今年初,我在合作社園區經營管理4萬袋香菇,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到目前已采摘兩潮香菇,收入達12萬多元,這比外出打工、種地強多了!許多村民都想加入到這個團隊來,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平泉縣郭杖子村8組村民樊國龍高興地說。據了解,平泉縣義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位于桲欏樹鎮桲欏樹社區,成立于2011年8月份,現已建設占地200多畝的四個地栽香菇和立式香菇示范園區,純利潤達100多萬元以上,與原有園區集中連片達500畝,其中設施面積400畝。
在促進產業發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方面,該合作社強化管理、創新經營理念,針對周邊貧困戶無資金建棚的實際問題,實施了 “零投入、零風險加最低保障金”的扶貧模式。在管理上,由義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統一建棚,統一制袋、發菌,將發好的菌袋分發給貧困戶并與他們簽訂回收合同,農戶不用出資只出工進行經營管理;在技術培訓上,由合作社選派技術人員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和服務;在產品回收上,農戶生產的產品全部由合作社進行回收,合作社扣除菌棒成本費用后,所剩余利潤歸菇農,對于沒有利潤的菇農,由合作社負責按人發放菇農工資,每月1500元。這種扶貧創新模式,即解決了貧困戶無資金難題,又吸納了貧困戶的富余勞力,促進產業的發展。
“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正富。今年,合作社共栽培香菇300萬袋,發展新模式示范戶21戶,目前,已出2潮菇,去除承包費用,平均戶均純收入達1萬元左右,下一步還有3潮菇待出,預計年純收入可達6萬多元。” 共產黨員、平泉縣義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會長李樹君說。
2014年,“中國食用菌之鄉”——平泉縣認真實施“質量立菌、科技興菌、龍頭強菌、市場活菌”發展戰略,圍繞產業經營模式、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研發、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品銷售市場拓展等方面,強化舉措,狠抓落實,扎實推進食用菌產業再上新臺階。
“今年,我縣共發展食用菌4.5億標準袋,預計產量可達45萬噸,產值達45億元。新建食用菌園區80個,面積5000余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0%”, 全縣已培育食用菌龍頭企業40余家,食用菌產品遠銷美、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平泉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副局長李忠民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