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桓仁滿族自治縣八里甸子鎮秀里村村民孟兆奇一次賣給商販3200多斤干香菇,收入12萬元。拎著錢袋子的他激動地對記者說:“遇上今年這樣的年頭,若沒有村里和縣扶貧辦的支持,咱這平頭百姓能賺這么多錢就是個夢”。
今年40多歲的孟兆奇,兩口子都是老實本分、勤奮能干的莊稼人。8年前,他在承包田里搭起大棚種起了香菇。今年他在村里和縣扶貧辦的扶持下將種植規模擴大了1倍,種了1.7萬袋香菇,雖然盛夏高溫天氣壞掉了2000余袋,但剩下的1.5萬袋依然獲得了好收成,去掉成本總收入13.5萬元。他說,自己種植香菇已8個年頭,數今年災情最重,也數今年效益最好。
像孟兆奇這樣的農戶,在秀里村還有30多戶。秀里村坐落于面積10.5萬畝的大山溝里,是個經濟發展后進村。在該村9.6萬畝山林中,約有1萬多畝適宜發展食用菌和干堅果。為促進后進村轉化升級,去年6月鎮黨委將有組織能力、善經營管理的鎮紀委書記潘東輝派到秀里村兼任黨支部書記。今年初,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潘東輝和村干部看準了食用菌和大榛子這兩個投資少見效快的賺錢項目,多次聘請當地食用菌生產大戶和省農學專家來村“講經”,傳授相關技術,引導群眾立足本地優勢發展特色經營。潘東輝還積極協調縣扶貧辦,以優惠條件,貸款20萬元扶持農戶種植香菇滑子蘑。雖然今夏因高溫和管理不善造成很大損失,但全村產量達到122萬斤,產值達472.5萬元。
同時,村里還有20多個種植食用菌和養雞、養林蛙的農戶,過去都是小打小鬧。在縣扶貧辦低息貸款扶持下,生產規模均擴大了2倍以上,提升了抗風險能力,效益普遍看好。最突出的是養雞、養林蛙的農戶,每戶收入都達到5—8萬元。
孟兆奇等一批專業大戶的崛起,在秀里這個山溝溝里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的創業實踐喚醒了沉睡多年的生態資源。剛從外地考察回來的潘東輝說,明年準備扶持農民再上一批特色產業項目,讓更多農戶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盡早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