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技是生產力發展的助推器,她始終不斷地引領著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在寧陜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小小的縮影。該產業在寧陜的發展史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實現了三次轉型,促進三次升級。
一、食用菌由自然生長向椴木栽培的轉型 實現第一次升級
我縣適宜的氣候,豐富的資源,自古就是野生蘑菇、黑木耳最佳生長地,山里的人們自然就有了采集的習慣,例如新場鎮群眾采集“蒲木耳”還是當地村民一筆不菲的收入,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開始了大規模的東菇西移,1986年由我縣供銷社牽頭從福建古田縣邀請技術員來寧舉辦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骨干,從此拉開了我縣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帷幕,并成功實現了食用菌靠自然生長向菌椴木人工栽培轉型。到1988年,全縣共栽培香菇7100架,木耳61430架,食用菌達到產量35.78萬斤,產值600萬元。1990年至1997年,寧陜縣年接種菌架高峰期達14萬架,食用菌產業占據了我縣主導產業地位,我縣成為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椴木香菇和黑木耳的生產縣,獲得了“食用菌王國”、“香菇集散地”之美譽。
二、食用菌由椴木栽培向袋料栽培的轉型 實現第二次升級
1998年,隨著國家林業政策和生態立縣產業布局的調整,我縣全面禁止了椴木食用菌生產。失去椴木食用菌支撐,農民收入銳減。如何既保住青山綠水,又實現農民增收?通過大量研究、探索實踐,1999年1月,城關鎮石溝村村民引進浙江麗水的坑栽袋料香菇喜獲成功,次年袋料香菇發展到30萬袋;2004年,城關的賈營、旱壩、寨溝村及湯坪、四畝地、太山廟、龍王等鎮紛紛引進石溝模式發展袋料食用菌,達320萬袋;廣貨街張富東運用工廠化集約生產模式生產珍稀菌25萬袋、旬陽壩利用反季節生產模式生產夏菇63萬袋。全縣袋料食用菌發展到580萬袋,產值達2000萬元。我縣再次將農民增收的發展重點轉向食用菌產業,并成功實現了由食用菌椴木栽培向袋料栽培的轉型。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堅持把袋料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控規擴面、提質增效、沼菌結合、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通過規范食用菌生產管理、加大技術培訓指導、整頓規范菌種市場、培育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目前,袋料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2個鎮、70%的村,有5000余戶15000余人常年從事該項產業。2012年,全縣發展各類食用菌2250萬袋,產量5000噸,實現綜合產值達1.5億元,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1500元以上,袋料食用菌生產收入已占全縣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和產業覆蓋率三個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