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后的氣溫正是適合香菇生長的時候。在博野縣小店鎮白莊村村西的速生柳的林地里,一趟趟淺褐色的香菇像小傘一樣長在排列整齊的菌棒上。“我們村在林地里種的香菇1畝地能產5000斤,現在市場上每斤7-8元,去掉成本,畝收入在1-2萬元。”9月15日,白莊村村委會主任白根坡告訴記者,“我們村今年在林下種了100畝,總收入能達到150萬元以上,可說是一炮打響。明年全村400畝地全部在林下種上香菇,村民們靠林、菇立體種植,既搞了綠化,優化了環境,又富了村民,一舉多得。”
白莊村是省級貧困村,2012年村里引入了棚室食用菌種植,收益很好,但建棚投入高,除了一家食用菌企業投資建了50個大棚外,大部分村民因缺乏資金建不起大棚。去年,白根坡從一份科技刊物上看到一則林下種植食用菌的介紹,想到本村差不多每家都種有苗木,如果在林下間作食用菌,可讓村民當年就有高收入,以補充種苗木周期長、市場不確定的短板。于是他組織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到承德平泉縣等一些在林下種植食用菌的縣市考察,使大家增強了在林下間作食用菌的信心。
盡管市場前景不錯,但由于沒有種過香菇,大部分村民心里還是沒底。白根坡發揮領頭羊作用,剛過春節,他就在自己的10畝速生柳林地里搞試驗。他一帶頭又有15個村干部和思想開放的村民行動起來,種植面積超過百畝。他們湊錢先從廣西請來技術人員,按照技術人員的指導,購齊了制作菌棒用的木屑、麥麩,對間作香菇的村民進行了技術培訓。今年春季制完菌棒,植入菌種,在入伏前就收了一茬,每畝平均收入了7000元左右。廣西來的技術人員劉紅說:“白露節后正是溫度、濕度適宜香菇生長的節氣,最少還能收三茬,如能保溫還能多收1-2茬,收入更高。”
據了解,該村已于9月初建立起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種植香菇的農戶實行包括技術指導、引進菌種、對接市場等全方位服務,把香菇種植做大做強。該縣農業部門也總結了白莊林下種植香菇的經驗,并在全縣大力推廣,使這項種植成為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