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搬遷稱得上天下第一難,但搬遷后實現穩定發展、快速致富更是決定移民能否真正安居樂業的根本。輝縣常村鎮承擔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任務7個村,1075戶,4703人。2011年7月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完成后,常村鎮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工程,助推移民群眾增收致富。8月中旬,大河網記者來到輝縣常村鎮,走訪了這里的7個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村,發現這個省內移民最遠的安置點,生產發展搞得有聲有色,自成一派。
倉房村種植大棚香菇 助移民家門口就業致富
臨近中午,記者來到了輝縣市常村鎮倉房?,F在的倉房村是合并了原來在淅川的倉房、劉裴、馬溝三個移民村而形成的。倉房鎮搬遷路程是淅川縣其它鄉鎮移民平均里程的五倍左右。過丹江、跨黃河,淅川倉房鎮的村民渡過8公里水路、走過600公里公路,跋山涉水,整整耗時三天。
輝縣市常村鎮倉房村村支書周學文告訴記者,全村400多口人都是人家說的“三邊村民”,街邊、河邊、山邊,這都是出名的難管地方。“一個村子400多口人,就有28個姓,你說能好管嗎。”
剛剛搬遷到的移民不好管理,政府就相處了很多辦法,幫助他們致富,不僅多次組織移民村干部、群眾代表,參觀考察了山東大棗、壽光蔬菜大棚,還學習先進高效的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引導移民村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周學文說,倉房村種植香菇由最初的11戶發展到現在的41戶,村里成立了香菇合作社,統一購料,統一銷售,還降低了風險,種香菇致富不僅帶著倉房村的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也帶動了常村鎮其他的幾個移民村開拓思路,積極地開創出“一村一品”的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