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縣三家鄉借助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本區域內的林業資源和相關產業基礎優勢,堅定地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促民增收、綠色發展的中心渠道。通過整合零散種植戶集中力量壯大食用菌產業,緊緊扭住建規模化基地、搞標準化園區、集中拓寬種收銷市場和龍頭園區帶動四個關鍵節點,逐步地把食用菌產業做成富民提效的主導產業。
做好科學規劃,實現政府引導,基層與企業整合對接。目前,在承德縣三家鄉政府主導下,村委會與種植企業有效的對接。采取統一集中的土地流轉方式,結合分散戶共建20畝以上食用菌小區5個,百畝以上食用菌園區3個,專業合作社與農戶交叉栽培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到2000畝以上,年可出菌2500多萬棒,可帶動全鄉人均增收500元。
做實基礎建設,突出主導產業的影響力。承德縣三家鄉總結以前零散分散的發展模式,重新整合基礎資源,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示范的原則,因村制宜,大力實施主導產業基地的帶動輻射作用。今年,在老當鋪村投資700萬元新建占地200畝的香菇種植園區1處,新建菌棚170個。在孤山村投資600萬元新建食用菌園區150畝,菌棚123個,一次性上菌棒300萬棒(袋),建冷庫2600立方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500萬元,新打水井14眼;新購200千伏變壓器1臺,架設專用電力線路,充分保障大小園區及分散戶的日常供給。完善園區基礎建設后,以園區高效、高能之輻射力影響和帶動其他周邊零散戶進行統一管理,集中突出主導產業的地位和效益。
抓好園區建設,實現園區連片帶動和管理。該鄉充分發揮大園區大帶動的示范作用,制定和完善了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在加大對精品園區扶持力度的同時,繼續實施對老園區閑散土地的流轉利用和舊棚恢復力度,引導和鼓勵菌農通過單戶自建、多戶聯建的方式建設小園區,實現了片連片、園區連園區發展模式。
做強菌業生產,實現分散戶與投資者的共同經營管理模式。以前,分散戶的栽培來自于自發,菌棚建設與菌棒生產都體現在資源的無限浪費。由于生產技術落后、銷售方式單一,保底或者微量的收入一直是制約區域性食用菌發展的瓶頸。發展園區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后,采取“統一流轉土地、公司租地建棚、統一制售菌棒、農戶租棚經營、產品統一銷售、實行保底利潤”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大園區帶動分散戶,形成同起步、共發展,統一管理、共同經營、以點帶面、互贏互利。
做好產后銷售,實現增收互贏和區域性的經濟騰飛。按照共同發展的約定,產后統一回收,既保底又有利。按今年蘑菇行情,頭等香菇價格每斤8元、滑子菇每斤5元,最高產量每天可摘30噸,同時園區能解決當地500余人就業。具有前瞻的主導產業讓農村人走上了致富“幸福路”,食用菌就像老百姓捧著“金疙瘩”一樣,實現了農戶、經營者、投資者在高效農業方面的互惠與互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