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是幾代承德干部群眾的不懈追求。目前,全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已經走進了“攻堅期”,許多較為成熟的扶貧模式逐漸顯現。產業化扶貧是我市探索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
在平泉縣黃土梁子鎮,一個扶貧模式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園區改變了村民的貧困面貌。“去年我包了4個棚,出菇高峰時一天能撿4000公斤蘑菇,年收入近10萬元。合作社給租好地、建好棚、發好菌,還有技術員天天來指導。出菇了,往合作社一交就來錢兒,這好事,哪找去!”村民劉占軍高興地說,“用不了幾年,咱也能住樓房開小車了。”
黃土梁子鎮屬傳統農業鄉鎮,大部分農民靠外出務工謀生,全鎮目前仍有貧困村2個、貧困人口3000人。近年來,該鎮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總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但主要集中在大戶和園區,貧困農戶由于資金、技術等條件限制,很難參與產業發展,食用菌產業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并不是平泉縣想要的結果。為實現共同富裕,該縣多次組織考察學習,嫁接引入了“北京寬溝產業扶貧模式”,結合黃土梁子鎮產業發展實際,將食用菌作為全鎮產業化扶貧切入點,組建了平東食用菌合作社,并由其牽頭建設扶貧模式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園區518畝,組織20戶貧困戶和8戶普通農戶入駐園區。
以合作社為龍頭、以園區為平臺、以貧困農民為主體的“企業(合作社)+加盟園區+ 產業工人(貧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由此形成。實施產業化扶貧,扶貧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