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聞名全國的東寧黑木耳采摘季節,在牡丹江市東寧縣,到處都可以看到千百“耳農”勞作在田間,收獲豐收的喜悅。
東寧縣發展以栽種黑木耳為主的綠色農副產品加工業,迅速為壯大縣域經濟增添了活力,形成特色品牌,帶動農民增收。
小木耳拉動大產業
近年,東寧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確立比較優勢——栽種黑木耳畝效益遠遠高于蔬菜和經濟作物,是
糧食作物的20倍以上。而東寧縣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氣候溫潤,具有栽種黑木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縣將黑木耳列為立縣產業來抓。 東寧縣推進黑木耳產業發展,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建成5個食用菌研究所,2個國家級示范園,2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并推行栽種黑木耳信貸“一卡通”。縣政府還拿出1000萬元,扶持日加工能力達2萬袋以上的菌包廠建設,現已建成28家。通過延伸產業鏈,使黑木耳產業實現了社會化分工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過去的“白色污染”變為現在的“金色收入”。
東寧縣還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他們相繼舉辦了三屆中國·牡丹江(東寧)黑木耳節、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展銷會、黑木耳產業高峰論壇等節慶活動,極大提升了黑木耳品牌影響力。
科技為黑木耳產業加油助力
在占地600多畝的東寧縣北河沿黑木耳國家標準化栽培示范區,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菌袋“吐”出一朵朵黑花。眼下,正當東寧耳農收獲季節,田地里采摘的、家里晾曬的、農用車拉的都是黑木耳。東寧黑木耳大豐收,離不開科技的加油助力。
為此,東寧縣設立了黑木耳科技創新專項經費,用于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同時與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系,與黑龍江大學合作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東寧還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技術推廣模式,培養了一批黑木耳栽培鄉土人才。據統計,近年全縣發明、革新了小孔栽培、吊袋木耳等新技術38項,黑木耳栽培技術全國領先。全縣實現了春耳、春耳秋管、秋耳、越冬耳四季聯作模式,極大提高了經濟效益。除此,還建立了縣鎮村三級產業服務網絡,開通了國內首家黑木耳電視科技頻道,并通過手機短信形式,對全縣耳農進行技術指導。在東寧縣供銷社副主任卜宏志的手機里,記者看到了一條剛轉發給耳農的短信:“近日降雨較多,氣溫較高,請廣大耳農關注天氣變化適時采收,采取網架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