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去年9至11月份種植的4萬袋冬春菇已于7月上旬采摘結束,凈收入達到15萬多元。”深澤鄉殿口村陳秉忠高興地說。
陳秉忠1989年畢業于縣職業技校多種經營班,主修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技術,3年的努力學習使他具備了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當時,我縣食用菌產業正處于大力發展階段,躍躍欲試的陳秉忠離開校園當年就種植了2000袋香菇,第二年采收后有了3000多元收益。之后幾年,陳秉忠種植規模逐步增加,收益穩步增長。
1994年,連續種了幾年香菇的陳秉忠有了一定積蓄,他在家人協助下建造了3間磚混結構樓房,改善了居住條件。
1998年,陳秉忠經歷了種植香菇以來最差的行情。這一年,由于全縣大規模發展食用菌生產,而品種又比較單一,造成供大于求局面。陳秉忠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他和妻子凌晨2時起床,共采摘了700多公斤香菇,結果運到市場后僅賣了200多元,很是讓人沮喪。這一年,辛苦勞作下來,陳秉忠種植的1萬袋香菇總收入還不到1萬元。
吃一塹長一智。1999年,陳秉忠種植了1萬袋特色品種——秀珍菇,每年種植2茬,計2萬多袋,年收入提高到2萬多元。之后,陳秉忠每年都選種一個或幾個新優特品種,規模穩定在上萬袋,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從開始種植香菇至今,陳秉忠前后約有四年多時間嘗試做過香菇干購銷和副食店經營,但收益都不如種香菇好,所以,他就安下心來,一心一意發展香菇生產,屈指算來,至今已逾20年。
總結成功經驗,陳秉忠認為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功不可沒,加上注重細節,使他在多年的香菇種植中沒有產生過大的失誤,做到了“一切盡在掌控”。在具體操作中,他認為菌棒高溫滅菌環節非常關鍵,不能有絲毫馬虎;要勤翻堆,整個過程不能少于四次;要控制好菌絲生長,老、嫩都不是理想狀態,以適中為好。
作為香菇種植大戶,陳秉忠已連續四年得到政府部門扶持。2010年,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陳秉忠投入2萬多元建立鋼架大棚,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上月中旬,陳秉忠向有關部門申請注冊了“深澤鄉秉忠生態家庭農場”。下一步,他打算在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努力把家庭農場做出特色。
“通過香菇種植,我家的經濟條件得到了明顯提高,有樓房,有小車,還添置了紅木家具,各方面生活越過越好了。”陳秉忠說。